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創新必須衝破“血緣”藩籬

  • 發佈時間:2015-08-04 06:33:58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齊航

  一紙新規,幾多哀愁。

  上週五,央行發佈公告,就《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規內容揭曉後,網際網路金融圈一直處於“炸鍋”狀態。針對新規的解析、研判、探討文章“刷爆”朋友圈。而徵求意見稿之中諸如開戶需要5個機構證明“你是你”、單日支付上限不超過5000元、賬戶餘額交易年累計不超過20萬元等條款,更是引來吐槽無數。

  以第三方支付公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機構首當其衝。在不少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看來,一紙新規,就可能讓原本謀劃中前景無限的商業藍圖化為夢幻泡影。施加在賬戶開立、購物限額、轉賬支付各環節的“緊箍咒”,將導致金融業務創新的逡巡不前。而所謂的鼓勵金融創新,總難以洗脫“葉公好龍”之嫌。

  創新與風險,從來都是一對互為依託、如影隨形的矛盾體。有創新而沒風險,沒風險而有創新,就像天方夜譚裏的故事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監管部門在醞釀新規時的良苦用心不難理解。畢竟資金如流水,何況當它們由真金白銀演化成一串數字後,所面臨的技術風險、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並沒有消失,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被放大。此時保持監管的理性審慎尤為必要,盲目放縱“偽金融創新”,可能引致經由網際網路放大了的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

  但如何保持監管審慎而又不至於扼殺金融創新,卻考驗監管智慧和分寸。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寥寥數字的條款之下,暗藏多少我們所難以知曉的機構博弈、利益紛爭和監管遊説?

  在筆者看來,就當下中國金融抑制的現實而言,打破國有金融體系對資源配置的壟斷,改變傳統金融格局下資源分配不均的痼疾,比防範因網際網路金融創新而引發系統性風險,要來得更為迫切。平等、開放、快捷、低成本的網際網路精神,正在給中國的金融體系帶來改變。第三方支付、P2P平臺、“寶”類産品、股權眾籌……通過這些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原本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長尾”個人和企業,獲得了原先根本難以觸及的支付、融資和理財服務。原本牢不可破的堅冰終於開始消融。

  在此背景下,若此次發佈新規的部分條款最終進入實操,很可能將增大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創新的制度成本,使原本服務效率高、用戶體驗好的核心優勢大打折扣。要知道新規中諸如5個機構證明“你是你”的監管要求,甚至連行業領先的網際網路金融巨頭都難以達到。

  創新並不必然等同更大風險,傳統也並不構成風險豁免的理由。此前多次發生的銀行存款“不翼而飛”案例,已然折射出傳統風控的局限性。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大多出身草根,沒有傳統金融機構的“血緣優勢”,但他們的點滴寸進,對傳統金融機構放下身段、提高效率的倒逼作用,對於中國金融體制的結構轉型至關重要。

  網際網路金融創新,並不需要高看一眼的“超國民待遇”,而是一個無歧視的監管與政策環境。針對“親生”與“庶出”的疑似監管“歧視”,正是此次新規引發爭議的核心原因。風險控制,不該成為壓制創新、因噎廢食的堂皇理由。

  金融創新,必須衝破“血緣”親疏的慣性歧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