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産業化在“創新”中釋放更大能量
- 發佈時間:2015-08-04 04:31:1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買天
“以前自己操心賣,踩不上銷售的點兒、摸不準市場的脾氣;現在有合作社統一收購,或者按照訂單交售給企業,省心省力又賺錢!”遼寧省東港市草莓種植大戶遲林國的感受,代表了所有受益於草莓産業化經營農戶們的心聲。
東港草莓産業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産業化突飛猛進發展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融入“網際網路+”等農業産業化經營新業態不斷涌現;“用飼料、免費送種豬”等龍頭企業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支援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農業産業化經營新思維不斷得到創新實踐……
既要企業財務報表好看,更要農民錢袋鼓起來
農業産業化經營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場;産業化鏈條將基地、農民、合作社、企業、市場等各個主體串聯起來,實現了農産品、資本等要素的高效運轉。
截至2014年,全國各類農業産業化組織達35.42萬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2.55萬家,特別是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增多,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龍頭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達70家。
龍頭企業的財務報表好看了,那麼農戶的收入有沒有增加?
數據顯示,去年龍頭企業等經營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4億戶,農戶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3234元。企業為農戶提供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疫病防治、市場資訊等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民的種養水準,擴大經營規模,催生了一大批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
“扶‘龍頭’就是為了富農民。”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説。解決農業企業的困難,壯大他們的實力,就是在增強帶農增收的能力。
目前,安徽正在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合作社為紐帶,集利益聯結、要素融合、互助共贏、聯合發展為一體的新型現代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內蒙古出臺了“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
為建立引導龍頭企業聯農帶農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近年來,農業部對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給予財政獎補。數據顯示,33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訂單採購農戶農産品6億多元,幫助5000多戶農戶獲得貸款超過9億元。
此外,引導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內各種要素資源共用互聯互通,支援品質檢測、技術研發、物流資訊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已累計為示範基地內龍頭企業提供服務折合1500萬元,促進企業節本增效。
從事農業幫農民的要支援,對下鄉非法圈地的要説“不”
工業有4.0,那麼如何用工業思維經營農業?答案是農業也要升級4.0。為此,國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但對於打著農業旗號搞“非農”經營、非法圈地的行為堅決説“不”。
近年來,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速度加快,特別是一批來自城市的非農工商資本蜂擁進入。據統計,內蒙古烏海市投資現代農業的原始資本中,來自工業製造、能源礦産、房地産等方面的資本約佔到了投資總量的56%。
還有一批工商資本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積極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為傳統農業注入了先進生産要素和現代化經營模式。如聯想佳沃公司利用長期從事IT産業的技術優勢,運用視頻監控、無線傳輸等技術,打造農業物聯網系統,實現了農作物植株生長的遠端監控和全流程管理。
在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鼓勵龍頭企業等加強商業模式和技術研發創新,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在“網際網路+”時代,農業當然不能缺席。一大批龍頭企業試水電商,在知名電商平臺開店設館,商品銷量的激增,帶動了農民手中農産品的快速消化。一些龍頭企業還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如成都巨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用飼料,免費送種豬”計劃,企業飼料銷量穩增,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實現了“企業+農民”的雙贏。
國家鼓勵龍頭企業等通過自建或訂單的方式建立農産品原料基地,對農産品進行就近收購儲藏和加工轉化,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農超對接等,實現了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流通的有機銜接。
2014年,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主要農産品原料採購總額之比達2.48:1。
龍頭企業整合利用資本、人才、技術等先進生産要素,加強自主科技創新,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014年,近九成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的研發中心。雲南花宏進出口公司創新花卉加工保鮮技術,研發出保鮮期長達5年的“永鮮花”,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
工商資本下農村,給農村帶去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産生了一個副産品,就是出現了非糧化,甚至非農化的傾向。工商資本下鄉的過程中難免“魚龍混雜”,一些地方為了政績盲目招商,甚至為一些企業從事“非農”經營大開綠燈,這些行為嚴重威脅到了國家糧食安全、侵佔了寶貴的耕地,侵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對此,中央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要加大糧食生産扶持的力度,鼓勵和支援流轉土地要用於糧食生産,遏制非糧化、嚴禁非農化,絕不允許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
探索“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分享二三産業增值收益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發展農業産業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需要開闢新的增收渠道。”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説,發展農業産業化,就是要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就是要在一二三産業上為農民需找增收點,而農業産業化在三次産業融合發展上,則表現出了強大的動力源。
在增加家庭經營收入上,支援龍頭企業帶動普通農戶、規模經營戶共同發展,實施訂單農業,進行産銷對接,以保底價收購、加價收購、二次利潤返還的形式,讓農民分享二三産業的增值收入;在增加工資性收入上,鼓勵龍頭企業優先雇傭本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農民,讓其獲得人力資本溢出的輸入效應;在增加財産性收入上,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而引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資金、技術、設施等入股企業,則成為當前頗具探索性的一項創新性做法。
目前,農業部已在黑龍江、浙江、四川等地開展試點,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逐漸增多,農民以股東身份可以直接分享産業鏈增值成果。重慶市東江生豬養殖公司採取“保底+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吸收當地26戶農民23.24畝土地入股,除保底收入外,每次每畝分紅都在1000元以上,遠高於土地直接出租的租金收入,探索出了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等環節增值收益的現實路徑。
除了探索實踐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外,還可以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以資本入股的形式領辦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合作社興辦龍頭企業,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的深度融合。
從事種養業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增收就要擴大種養規模,就需要增加資金投入,但卻常常苦於貸款難、貸款貴。與此“同病相憐”的還有農業企業,貸款難、融資貴成了企業帶農增收的“攔路虎”。
針對資金問題,目前江西等6個省以財政資金出資的方式,成立了農業産業化擔保公司;河北等11個省由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了擔保公司,解決基地農戶生産資金短缺問題。此外,吉林等省正積極籌建農業産業基金公司,對成長型的龍頭企業進行直接投資。
強了龍頭,富了農民,企業過好了,才能讓跟著企業闖市場的農民過得好。正所謂“一顆棋子活全盤”,企業資金實力的增強,帶動了全産業鏈的活力,釋放出帶農增收的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