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經結束

  • 發佈時間:2015-07-28 02:31:2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海外視野

  最典型的標誌就是目前的希臘債務危機。這種“希臘”其實並非希臘獨有,而是歐洲的普遍狀況,使得歐洲陷入經濟衰退,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

  上周,由於美國股市仍處於歷史高位,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暗示了世界經濟停滯和衰退的發展趨勢。大宗商品指數顯示,主要工業原材料價格已跌至2002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下降幅度為40%以上。

  其中,石油和鐵礦石價格下跌最為顯著。由於中國佔全球工業金屬需求的40%左右,而中國經濟的放緩和經濟發展方向的轉型使得工業金屬需求不斷疲弱。鐵礦石價格從2011年的峰值下跌了77%,包括工業金屬銅、鋅、鋁,其價格都創下6年來新低。石油更是從去年年底開始快速下降,現在徘徊于50美元一桶,“腰斬”了一年前的價格。

  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原材料出口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兩個國家嚴重依賴中國的需求,油價大跌重創加拿大經濟,被加拿大央行行長描述為“殘暴”,令加幣兌美元價值急劇貶值,央行不得不以降低利率刺激疲軟的經濟,其負面影響加劇了住房價格泡沫。上週三,澳大利亞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股票市值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價。公司計劃今年將削減銅、石油和冶金煤(用於煉鋼)的産量,減記2.5億~6.5億美元的利潤。

  上述現象似乎越來越表明,全球大宗商品的繁榮“超級週期”(super-cycle)已然走到盡頭。所謂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是指因供應限制和新興市場(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的需求,帶來價格上漲超過平均週期。

  大宗商品市場是全球經濟狀況的一面鏡子。在過去20多年來,歐美日發達國家普遍採用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救市的凱恩斯主義,將救急之法當做了救窮之術,演變成了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模式:保持寬鬆的財政政策,通過發新債還舊債,長期保持赤字財政,以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繁榮。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赤字規模越來越大,負債水準越來越高。更為嚴重的是,財政赤字化已成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模式,即信奉提前消費、信貸消費這樣的借貸支出模式,這模式已然進入了死迴圈,難以自拔,最典型的標誌就是目前的希臘債務危機。這種“希臘”其實並非希臘獨有,而是歐洲的普遍狀況,使得歐洲陷入經濟衰退,對大宗商品需求下降。

  近來,越來越多投資者不再青睞大宗商品交易。據彭博社統計,有13種主要大宗商品的合約數量在去年下降了19%,為12年來的最大降幅,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下降幅度。這主要是出於歐債危機及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減速的擔憂。而且,全球70%以上的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進行結算的。從技術層面而言,隨著美元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便自然下跌。因而,可以説,大宗商品長達10年的牛市顯然已經結束了。

  □陳思進(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風險投資顧問)

  經濟評論投稿信箱:caijingpinglun@vip.sina.com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