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核心技術助力穩定性肥料産業健康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7-24 03:32: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佔全國緩控釋肥市場份額總量的85%以上的穩定性肥料,因其具有延長氮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次性施肥免追肥、減少農業成本、使農民增收等優點而備受市場好評。截止目前,我國穩定性肥料已累計生産500萬噸,推廣面積1.25億畝,實現農民增收69.85億元。穩定性肥料能取得如此迅猛發展,源於該技術的研發單位——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多年來始終秉承的勤於服務、敢於創新的研發理念。

  穩定性肥料採用的是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NAM長效緩釋免追肥專利技術,産品含有酶抑製劑、硝化抑製劑、磷素活化劑。酶抑製劑和硝化抑製劑主要用來調節壤微生物的活性,減緩尿素的水解和對銨態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從而達到肥料氮素緩慢釋放和減少損失目的的一類肥料,其中抑製劑是穩定性肥料的核心,該技術于2008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穩定性肥料根據土壤酶學原理,利用環境友好的酶抑製劑與硝化抑製劑協同增效作用和增銨營養原理,通過控制進入土壤氮的形態比例,提高氮的同化效率,控制氮損失,延長肥效期,提高氮肥利用率,進而使作物增産。採用磷活化技術,活化釋放土壤中的磷,使之保持更長的有效期,滿足絕大多數作物生長期的需求。

  2009年至今,由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結合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佈局,聯合了22個省級農科院校,先後在河南、山東、遼寧、福建、新疆、江蘇等22個省區建立穩定性肥料試驗示範網路,涉及玉米、水稻、棉花、馬鈴薯等60多種作物,共設立269個示範點,示範面積累計3904.28畝,研製新的專用肥配方64個,平均增産202.45公斤/畝,增産率達14.7%,比農民常規施肥平均少投入17.14元/畝,平均增收188.35元/畝,為推動我國農業施肥方式做出突出貢獻。

  為使穩定性肥料在不用區域、不同土壤環境、不同作物上有穩定的表現,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合合作企業、各地科研院所進行了大量試驗示範,研製出科學合理的化肥配方,為企業産品升級換代、開拓市場打下堅實基礎。他們針對合作企業的市場特點,仔細分析企業優劣勢,結合多年來積累的試驗示範數據,通過設立樣板田、召開現場會以及各類培訓等舉措和田間實踐歷練的實戰經驗,為企業提供“教練式”的服務,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供技術支撐。僅在2011年—2012年,研究所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農科院,根據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市場情況,在東北地區建立試驗示範點31個,面積達229.6畝,平均增産62.39公斤/畝,增産率達10.54%,增收112.45元/畝。

  “2004年以來,我們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實施了東北春玉米深施免追肥技術,並得到普遍推廣,目前已有50%以上的農民採用此項技術,實現春玉米增産331.9—816.9kg/hm2,增産率為5.72%—13.5%,減少追肥用工0.5個/畝,增收87.4元/畝。”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盧宗雲説。目前,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中原地區推廣的夏玉米“兩免”施肥播種技術,可實現麥茬免耕翻,長效免追、營養足量均衡、肥料利用率高,不僅省時省力,經濟效益也顯著提高,平均增産率達到13.39%,增收125.75元/畝;在安徽、河南、甘肅的水稻、小麥等作物上,應用的節氮技術可在節氮20%情況下不減産,部分可實現地區冬小麥一次施肥,小麥冬前不旺長,冬後返青快,該技術平均增産率達到14.53%,增收達到1820元/公頃。

  經過多年的推廣和試驗示範,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作物,研製出多種穩定性肥料施肥技術並申報相關專利,為穩定性肥料生産企業的後備技術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從而有效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高效環保、省時省工,為改變我國農業生産方式起到助推作用,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