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摸清資源“家底”築牢創新“底座”

  • 發佈時間:2015-07-20 03:32:0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常態,同時自然災害、生物災害呈多發頻發態勢,這些都對農作物品種的優質化、安全性以及綠色節本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這些新變化、新要求,近日,農業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摸清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築牢品種創新的“底座”,從而提升我國種業的核心競爭力。

  本報記者繆翼實習生侯欣妤

  1978年在江西省東鄉縣發現的迄今世界上分佈最北的9個普通野生稻居群,目前僅剩3個,平均每10年減少2個;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野生稻分佈點1342個,目前僅剩325個,平均每年減少近30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流失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滅絕的不會重生,減少的不會再增多,顯然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亟需加大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力度,進一步保護利用好優異資源。”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介紹,今年2月,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的《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為今後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勾畫了發展佈局。《規劃》確定了五大行動計劃,排在頭一條的就是全國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搶救種質資源刻不容緩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國圍繞重要基因發掘、創新和智慧財産權保護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類未來面臨的食物、能源和環境危機的解決都將有賴於種質資源的佔有。

  如果説普查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蒐集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那麼,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就是佔有資源,提高種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分別於1956年~1957年、1979年~1983年先後兩次開展了全國性大規模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然而,時隔30年,氣候、自然環境、種植業結構和土地經營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大量地方品種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緣植物資源也因其賴以生存繁衍的棲息地遭受破壞而急劇減少。“儘快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和搶救性收集,查清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保護攜帶重要基因的資源十分迫切。”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告訴記者,“通過普查,明確不同作物種質資源的品種多樣性和演化特徵,預測今後作物種質資源的變化趨勢,豐富國內作物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多樣性,不僅能夠防止具有重要潛在利用價值種質資源的滅絕,而且通過妥善保存,能為國家生物産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基因資源。”此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可謂是30年一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

  普查是保護和利用的基礎

  大家都知道,普查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涉及省份多、學科交叉多、需要大量高精尖技術和人才,並且是需要世世代代傳承的事業。那麼,如此“大費週折”開展此項工作原因何在?

  “袁隆平大面積畝産超1000公斤的‘超級稻’,依賴於野生稻雄性不育係(野敗型)的發現與利用。此次對農作物進行普查,為的就是查清每一個‘野敗’這樣支援農業原始創新的優異資源和基因資源。”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述民表示。

  誰佔有了種質資源,誰就掌握了選育品種的優勢,誰就具備了種業競爭的主動權。從國家層面看,優異種質資源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其收集、保護和利用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美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國家植物種質資源體系,目前保存資源總量達56萬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0%的資源是政府組織從世界各國收集的,中國大豆種質資源就成就了美國大豆産業的發展,豐富的種質資源是美國成為世界種業強國的有力保障。我國有水稻種質資源8萬餘份,利用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培育的雜交稻品種,已佔全球雜交稻市場份額的80%以上。從企業層面看,優異種質資源的佔有數量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美國先鋒公司擁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種質資源庫,覆蓋了全球60%的玉米種質資源,培育出了具有競爭優勢的系列品種,佔有全球玉米20%的市場份額。荷蘭瑞克斯旺公司利用抗蚜蟲種質資源,選育的抗蚜生菜品種,佔據了歐洲70%的生菜市場份額。國內外實踐證明,種業的競爭最終體現在種質資源的競爭上。因此,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通過深度鑒定與發掘,為我國種業、農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優異種質資源,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

  今年率先在湖北4省區實施

  “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是種質資源工作的一件大事,計劃用6年時間在全國28個省(區、市)2200個農業縣(市)分期分批、穩妥有序開展。”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立會表示,今年率先在湖北、湖南、廣西、重慶4省(區、市)實施,其他各省(區、市)隨後陸續開始。

  首先,開展各類作物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作物的種植歷史、栽培制度、品種更替、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種類、地理分佈、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等重要資訊。在此基礎上,徵集各類栽培作物和珍稀、瀕危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的種質資源。

  其次,在普查基礎上選擇約650個作物種質資源豐富的農業縣(市)進行各類作物種質資源的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各類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

  再其次,在適宜的生態區域,對徵集和收集的種質資源進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學特徵特性的鑒定評價,經過整理、整合併結合農民認知進行編目,將種質資源入庫(圃)妥善保存。

  最後,建立全國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數據庫和編目數據庫,編寫全國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報告、系統調查報告、種質資源目錄和重要作物種質資源圖集等技術報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內開放共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