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菲詭辯南海問題伎倆起底

  • 發佈時間:2015-07-11 14:29:23  來源:今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日晚,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其“臉書”公共主頁分享了所謂南海紀錄片最後一集,鼓動網友分享擴散。紀錄片為菲律賓官方製作,共三集,每集約20分鐘,以介紹南海問題為名推銷其所謂南海主張,實則是煽動民意為其國際仲裁鬧劇造勢。

  伎倆一

  菲語解説 挑動民意

  這部紀錄片全部使用國語菲律賓語,不使用菲律賓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沒有配英文字幕。一部涉及其他國家的紀錄片,英語又是菲律賓官方語言,使用當地的菲律賓語,也許菲官方想向自己國民灌輸一種不足與外人道的竊語。

  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查爾斯·何塞曾稱,政府播放這部紀錄片是為了“告知我們的民眾,提升我們對南海問題的意識,希望他們為菲律賓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支援”。

  新華國際客戶端為真實還原這部紀錄片的內容,經由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大學等多方在第一時間直譯出影片全部對白和旁白,發現該片從整體上説,與其説是“紀錄”,不如説是煽動民意的“宣傳”片……

  伎倆二

  精選時機 造勢鬧劇

  7月7日起,菲律賓代表在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參加聽證會,就所謂菲律賓的南海主張進行辯護。菲政府選擇6日晚間發佈紀錄片最後一集,明顯是為這場鬧劇造勢。最後一集的名字是《自由·海洋立場》,就是詭辯菲選擇國際仲裁的目的。阿基諾在臉書分享這集時用菲律賓語評論:“這周,我們的代表團為了捍衛我們在‘西菲律賓海’的權益已前往荷蘭。”這顯示出阿基諾及菲政府選擇時機的明顯用意。

  紀錄片首集發佈的時間為6月12日。這個日子恰逢菲律賓獨立117週年紀念日,顯然也是故意選擇的節點。

  伎倆三

  偷換概念 強詞奪理

  這部紀錄片一直強調黃岩島、美濟礁等距離中國遠,距離菲律賓近,聲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支援陸地接近原則,還借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比爾·海頓的話稱,中國不考慮距離遠近、中國的歷史權利都是“臆想”等。

  而這種以地理遠近論某地主權的做法荒謬,國際上反例不勝枚舉。比如,英國的海峽群島位於法國海岸附近,最近的不到12海裏;希臘一些領海靠近土耳其海岸10海裏;法國一些島嶼橫跨大西洋位於加拿大海岸附近,還有一些則位於太平洋島國附近。

  菲律賓只是簡單把距離遠近作為其侵犯中國領土的依據。而依據海洋法公約,中國黃岩島等本身也享有12海裏領海和12海裏毗鄰區,菲律賓的經濟專屬區不應損害中國島嶼的領海和毗鄰區,不應以專屬區的藉口侵吞中國領土。菲方的主張和行為與海洋法公約的準則背道而馳。把專屬經濟區的開發利用與海洋管轄權混為一談,這是菲律賓在偷換概念、混淆視聽。

  伎倆四

  藉口能源 強攬入懷

  菲負責南海問題國際仲裁的主要官員本蘇爾托在第一集末尾説:“南海大陸架上的油氣資源也很豐富,菲律賓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很大。”

  能源,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非常重要。但紀錄片這樣表達,一方面誤導菲民眾、煽動反華情緒,另一方面想説,因為這片海域油氣資源豐富、菲律賓需要能源,所以菲就可以無視中國的主權、主權權利,侵佔屬於中國的島礁。這是典型的強盜邏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冠中2014年6月1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指出,關於南沙群島包括西沙群島及其相關海域,在長久歷史過程中,周邊國家並未對中國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提出質疑,相關問題在1970年代後才出現,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海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

  伎倆五

  作秀示弱 博取同情

  在紀錄片第二集中,主持人隨同菲律賓海軍人員乘坐快艇在相關海域進行了一次所謂的驅逐“外國漁民”行動。片中可以看到,菲方人員用英語大喊,“菲律賓海域,不要捕魚,不要捕魚!”而“外國漁民”只是笑了笑。

  菲律賓海軍軍官費迪南·阿托斯對主持人説,一週大約有兩次這種行動,“外國漁民”來自中國或越南。

  通過這樣的畫面,紀錄片試圖展示菲方對於“外國漁民”的無奈,妄圖博取同情。但是,菲方實際操作並非如同自己構建的“受氣包”形象,下手兇狠、一點不也手軟。2014年5月26日,菲律賓海警曾在南沙半月礁抓扣中國漁船上的11名中國漁民,而在2013年5月9日,菲海海警追逐並掃射中國台灣漁船,造成65歲船員洪石成死亡。

  伎倆六

  編造歷史 抹黑中國

  菲律賓最高法院法官何塞·安東尼奧·卡皮奧在第二集中説:“中國認為自己兩千年前就對南中國海擁有主權,但中國一直是農業經濟,從未是一個海洋大國。”而菲律賓考古學家歐賽維奧·迪宗則説,菲律賓一直是個航海國家。

  這種説法罔顧歷史,誤導菲律賓民眾。中國古代的確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也創造了走向遠洋的輝煌歷史。宋代商船“南海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大發展,航海上廣泛使用指南針,還發明瞭隔水艙。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中國造的寶船把中國人帶到了印度洋,甚至帶到非洲,這遠非自詡“航海國家”的菲律賓所能比擬。

  伎倆七

  拒絕對話 假充公允

  在紀錄片第三集中,主持人稱,菲律賓不想變成中國的敵人,希望通過“更加和平、更加負責任、更加公正”的方式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問題,於是2013年菲律賓選擇訴諸國際仲裁。

  這也是菲律賓的詭辯伎倆。事實上,中國一直主張通過當事國雙邊對話解決問題,菲律賓不但拒絕,還要走國際仲裁路線,如何能説“更加負責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指出,菲律賓就中菲南海有關爭議單方面提起所謂仲裁,旨在通過批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挑釁來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進一步擴大其非法利益。對此,中方已多次表明“不接受、不參與”的立場。

  伎倆八

  自説自話 隨意發揮

  卡皮奧在整部紀錄片中一直攻擊中國南海主張的歷史依據,聲稱不符合國際法。他曾在第二集中稱:“國際法‘消滅’了歷史權利。”但他又提到了西班牙耶穌會神父佩德羅·穆裏略·韋拉德在1734年繪製的地圖,在地圖上把黃岩島標注為“Panacot”,以這個命名比中國的“九段線”早213年説事。

  前面只認國際法,不認歷史依據,後面又拿老地圖説事,前後矛盾,禁不起推敲。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94年生效,王冠中2014年在香格里拉對話會就説過,“它不能追溯和重新劃分歷史上形成的各國的主權、主權權利和海域管轄權,同時它承認各國關於海洋和島礁的歷史性權利”。

  淩朔 楊舟(特稿·據新華國際客戶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