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典當行做大之後為什麼會“出事”

  • 發佈時間:2015-07-08 15:33:2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潘建倫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在許多人眼裏代表著強大、高高在上、權威,在中國文化裏,寧“做大”不“做小”似乎也是所有人的共識。而在典當行業裏,這樣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似乎也代表了很多典當人的心聲。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發展,大金融體系和大市場格局下,既給典當企業提供了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卻也給典當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做大”還是“做小”?

  不能失去初心

  典當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是最早的金融貸款形式。在金融不甚發達的過往,典當作為一種特殊的業態,在小額資金的融通和商品的二次流通方面無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許多人,之所以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個行業,大概是因為在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留給人們的並不符合實際的印象。

  事實上,不僅是典當,很多中國人甚至對於金融這個外來經濟物種從來都是抱著“又愛又怕”的心態,很多人對典當仍存有“傲慢與偏見”,更何況個別的所謂“非法集資”和“跑路”等新聞事件,也連累了典當業。

  然而,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準入門檻並沒有擋住投資人的熱情,投資人看重的是典當業具有天然的“金融屬性”。典當業具有天然的金融屬性固然是其本源實質,但其服務於城鄉居民和個體經營者以及作坊式小微企業主的“微金融”服務特徵,應該是其本源,是其生存的根本。

  現在人們一談起金融,似乎就是必然的“高大上”,一些典當人丟掉了典當業真正需要服務的對象,欲與銀行試比高。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業者高喊普惠金融,而幾百年前典當業誕生之時,典當業就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在踐行“普惠金融”了。

  典當業所説所行的普惠是“惠及普通大眾的應急融資需求”,而現在所謂的普惠金融似乎和典當業有著很大差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事個體經營和作坊式實業的小微企業主仍然不能及時獲得哪怕是幾千、幾萬至幾十萬元的貸款。所以,典當業作為一個特殊的金融業態,追求做大固然不錯,但切不能失去初心和迷失本源。

  ”做強“才是關鍵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無疑,不想做大的典當企業也不是好企業。但是要更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做大的實質是要做強,大而不強的做大是一種為做大而做大的浮躁心態。

  筆者經常聽見有典當同仁説到其所在企業“低於100萬的業務不做”。説實話,這樣典當企業確實是夠“大”,剛開始也確實是熱熱鬧鬧,風生水起,甚至還成為當地典當企業的典型。

  但就真的“強”嗎?未必。今年是筆者在典當行業的第20個年頭,筆者所看到和聽到的那些垮掉的典當企業,就是那些只做大業務不做小業務的典當企業。正如突然爆紅的明星,人們似乎對他們淡忘的也快。

  基於典當企業的持續發展而言,筆者的理解是因為真正的做大,不是你的單筆業務金額做得有多大,不是你註冊的股本金有多大,而是典當行的客戶群,典當行的市場格局,典當行的産品範圍做得有多大,這才是真正的做大。典當行實現這樣的做大,想不做強都難。

  “做大”後為什麼會“出事”

  典當企業做大為什麼會“出事”?筆者給出的答案是“忘乎所以”。

  就是典當企業在幾個方面沒能深刻認識,並且沒有踐行適合自己持續發展的戰略戰術。

  不能深刻認識到典當行的規模是有限的,但創新服務卻是無限的簡單説就是做該做的業務,服務該服務的客戶,搶佔該佔的市場。自認為僅做“渠道業務”就做不完,業務産品和客戶來源單一,其業務來源市場化程度幾乎為零,一旦渠道發生淤塞,不出事才怪。

  資本必須有效覆蓋其風險有些典當行盲目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業務,試圖蛇吞象,其結果就是抱著僥倖心理在資金來源上動歪腦筋,結果自然是以出事收場。

  不能有效匹配典當企業發展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過於注重短期的眼前利益,毫無長遠打算,即使有,也是説説而已,這樣做事的方式早晚也要出事。

  小心駛得萬年船。有句話説,夢想還是應該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夢想,然後去努力實現,是不是更現實一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