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豐收田野上的增收文章

  • 發佈時間:2015-06-30 02:31:2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瑜李竟涵

  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的主體是小麥,在三大主糧中,小麥的比較效益是最低的。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廣才曾算過一筆賬:近幾年,小麥每畝純收益100多元,比玉米低100元左右,比水稻低接近200元。尤其在農業生産成本“地板”上抬而價格“天花板”下壓的背景下,比較效益低成為小麥穩定增産的“暗礁”。糧食連年豐,效益如何增?廣大農業工作者和億萬農民花心血,灑汗水,在火熱的“三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打藥更少了,效果更好了——“蟲口奪糧”細算成本賬

  受去年暖冬天氣影響,今年小麥病蟲害發生早、面積大、基數高、擴展快,重發勢頭強,是夏糧再奪豐收的嚴重威脅因素。尤其是4月中下旬江淮地區小麥抽穗揚花期雨水偏多,赤霉病、白粉病發生流行風險大。往年為了“蟲口奪糧”,常常是不計成本,這一情況在今年有了改變。

  在病蟲害防治中,人工成本佔大頭,對農民來説,少打一次藥,就意味著少花一份錢。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團隊研發了NAU-1等一系列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新藥劑。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今年已經是第二年採用NAU-1製劑防治小麥赤霉病了。“有7畝多地採用了NAU類製劑,只要適當的劑量,防治一次便能達到效果。”農科所研究員宋益民解釋説,所謂的適當劑量,是指每畝有效量在8-12克,而用常規藥多菌靈每次需要50克藥,打2-3次才能完全防住。

  即使是同樣的防治藥劑,從一家一戶一台噴霧器到集中連片統防統治,防治效果和效益也有大幅提升。今年,山東省小麥病蟲統防統治面積2200多萬畝,佔小麥病蟲防治總面積的40%以上,並且根據小麥生産規模、生育階段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施藥機械,優化配置,形成地面高效施藥機械與飛機航化作業相結合的立體防控格局。在小麥“一噴三防”中,山東省齊河縣實行了“有人機打面、無人機拔點、風送式噴霧機掃邊”的作業模式。齊河縣華店鎮後拐村種糧大戶趙金城説:“藥都是按畝用量統一配發,加上飛機統一防治,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藥也沒用完。”

  為了提升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積極性,安徽省天長市將小麥赤霉病防治面積與效果作為全市良種良法配套1100萬元獎補資金髮放的主要考核指標。“除了收取服務費,合作社只要出具與服務對象簽訂的合同,防治效果經過驗收後,每畝地還可以得到10元的獎補費。”安徽省天長市益民村植保合作社理事長翁基龍説。

  少澆幾遍水,多打優質麥——結構調整讓農民“我要種”糧食豐收,面積是基礎。據農業部調度,今年夏糧面積穩中略增,預計達到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00多萬畝。小麥種植面積能不能穩定,農民主要看比較效益。自2007年以來,小麥最低收購價從每斤0.72元一路提高到2014年的每斤1.18元,托市收購一直是糧食增産又增效的政策底線,但隨著糧食生産的規模化、市場化,在提高小麥種植效益方面,市場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

  提質才能增效。在三大主糧中,小麥是唯一連續11年增産的品種,為何進口量也不少?據了解,隨著國內消費結構的變化,市場對製作麵包的強筋小麥需求增加,連年增加的小麥進口量不僅搶佔了國內市場,而且打壓了小麥價格。因此,優化品種結構,擴種需求增量較大的強筋小麥品種,成為今年夏糧生産轉方式、調結構的重點。效果怎麼樣?據農業部統計,今年強筋小麥麵積比例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於增加340萬畝強筋小麥供給。

  “以前犁地、耙地、滅茬等一套複雜程式之後才能播種,有了播種機,犁地以後就能直接播種。”河南滑縣白道口鎮黃村種糧大戶于同勤今年種了280畝地,提到新式播種機帶來的效益,他讚不絕口。

  增産才能增效。據夏糧主産省反映,今年小麥群體充足、個體健壯,特別是旱地麥長勢明顯好于往年。山西省1000多萬畝小麥,60%是旱地,旱地小麥增産與否直接關係到全省夏糧産量。今年,山西省在運城、臨汾、晉城等9個縣(市、區)的15萬畝旱地麥田和擴澆田推廣實施了寬窄行探墑溝播技術。實施地之一的澤州縣農委技術員張紅亮説:“測産下來,探墑溝播試驗田一畝能打900多斤小麥,地膜覆蓋則是800多斤一畝。”

  效益看得見,推廣不費力——專業化讓技術模式“落進地”

  穩定小麥生産,必須突出優勢區域。“冀魯豫蘇皖5省小麥産量佔全國的76%,也就是説百姓餐桌上每4個饅頭中就有3個來自這5個省。”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説,抓好小麥生産,重點是抓好黃淮海5省。從去年秋播開始,農業部在黃淮海麥區開展小麥高産高效模式攻關,進一步提升小麥生産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準。

  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到種糧大戶、合作社的適度規模化,效益的提升顯而易見。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鎮西李秋村仁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仁中説:“我們集中管理的4000畝土地,3天就能完成收小麥到種玉米的活。”效率為啥這麼高?合作社將2台聯合收割機、8台拖拉機、1台秸稈粉碎機、1台深松機、2台旋耕機、2台播種機搭配成套,一套機器一天作業130畝,12套機械3天就能搞定4000畝地。

  組織方式的創新將碎片化的資源整合起來,但效益能否真提高,還要看服務能否跟得上。江蘇省射陽縣探索實踐聯耕聯種,將碎片化的農地集中起來,實現有組織的連片種植,做到“增面積、降農本,促還田、添地力,提單産、升效益”。“赤霉病防治打準了時間、用對了藥種、用足了藥量,穩穩的又是一個豐收年。”推進地之一的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書記劉景華説。今年射陽縣派出兩名專業技術人員到該村駐點服務,協助組織本村農民成立兩個統防統治服務隊,科學高效地完成了小麥赤霉病防治。

  科技增效是根本,但要讓先進技術“落進地”“不走樣”,標準化的生産和管理尤為關鍵。“農場3000多畝地已全部建成了高標準糧田,不豐收都不中!”河南省社旗縣唐莊鄉邢莊村的盛康家庭農場主戚秋陽對豐收信心滿滿。“小麥成熟後用大型聯合收割機作業,要求每小時作業8畝以上,收割損失率小于3%。”齊河縣制定的社會化服務標準綜合體縣市規範,從良種供應、耕地施肥、統防統治到收穫代儲甚至金融保險、農民培訓,對産前、産中、産後全程管理提出了量化標準,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公司的服務有章可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