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證券日報:加快編制“中國范”的股市國際指數

  • 發佈時間:2015-06-19 07:45:10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於A股暫時沒有入選MSCI指數,一些人頗感惋惜。不過,筆者認為,加入國際化指數固然是開展跨國合作的重要一步,但我們也不必把這個問題看得過重。同時,隨著A股市場逐步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應當超前謀劃,努力開發出立足本土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指數。

  當前,A股市場不斷走強壯大,滬深兩市合計總市值已經突破60萬億元人民幣,雖然距離總市值245萬億元人民幣的美國市場還有較大差距,但已牢牢佔據全球第二大市場的地位。同時,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也在加速,QFII與RQFII擴容,滬港通以及籌劃中的深港通等舉措陸續出臺,使得海外資本進入A股具有更為便捷的途徑。隨著A股市場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國際指數商也紛紛把目光聚焦到了A股上。

  5月27日,富時指數公司宣佈,將中國A股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並啟動A股納入全球基準指數的過渡計劃,推出兩個新的新興市場過渡性指數,這是國際投資界對中國經濟和改革的進一步認可。

  6月2日晚間,全球最大的ETF管理公司、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先鋒集團宣佈,將A股納入旗下的先鋒富時新興市場ETF,權重約為5.6%。這是A股首度被直接納入全球新興市場ETF。

  6月10日,知名指數公司MSCI明晟發佈公告稱“A股未能被納入MSCI指數”,同時,承諾將把中國A股保留在2016年新興市場指數評估名單中。筆者認為,MSCI指數是否將A股納入都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隨著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加速,A股納入全球指數只是時間問題。

  在全球知名指數商紛紛把A股納入其中的同時,筆者也在想,中國A股市場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我們目前還沒有開發出能夠涵蓋國際市場份額、被國際認可的中國品牌的指數。這與我們當前的市場地位和規模不太相符。我們也應儘快推出能夠被國際認可的指數,在定價權之爭中贏得主動權。

  目前,國際市場上比較知名的有四大指數商:道瓊斯、標普、MSCI和富時。它們不僅在發佈的指數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機構,在業績基準、投資標的等指數的應用上也是其他指數機構望塵莫及的。

  我國指數發展專業化的開始,應該以2005年由上交所與深交所組建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為標誌。十年來,中證指數已經具備了較完備的指數體系,目前中證指數公司開發管理的指數已經超過800多個,覆蓋了股票、債券、基金等多種資産類型,形成了規模、行業、風格、主題、策略等豐富的指數系列,指數的市場範圍從內地A股市場延伸到我國香港、台灣乃至全球市場。

  除一些傳統指數外,諸如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央企、民企、創業成長等獨具市場特色的創新指數也不斷發展起來。目前,已有多只跟蹤中證指數公司管理指數的ETF産品分別在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瑞士、美國等地市場上市。

  儘管我國市場指數發展較快、産品多樣,但與國際指數産業相比,我國還需要在兩個方面加快發展:一方面,加大指數創新能力。創新也是指數行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證。我國的指數編制機構需要緊跟國際創新動向,加強與指數用戶、市場研究機構的合作,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努力研究新的指數方法。要拓寬指數覆蓋的資産類型,開發出有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指數。這不僅可以使我們在指數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也能為指數編制機構、指數産品管理機構向海外發展打下紮實基礎。

  另一方面,以差異化指數為突破口,加強海外市場的研究能力。國際知名的四大指數公司在國際證券市場都具有十分完善的指數體系,擁有十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內地指數機構欲揚帆出海,選擇與這些指數編制機構直接面對面競爭並不明智,而編制一些差異化的指數,選擇錯位競爭,在細分市場上做文章則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A股市場與全球市場的更深融合,應該主動超前謀劃,爭取儘快開發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指數。我們在為國際金融體系注入中國元素的同時,也要在激烈的定價權之戰中贏得主動。(安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