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獻血現狀:血站缺血 “賣血黑市”屢禁不止
- 發佈時間:2015-06-14 09:08: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近年來,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我國人口獻血率仍未能滿足臨床用血需求。記者近期在浙江、吉林、甘肅等地採訪了解到,供血緊張形勢依然嚴峻。
用血需求攀升黑市難禁
國家衛生計生委在11日召開的全國血液管理大會上公佈,2014年全國無償獻血率僅為9.5‰,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口獻血率達到10‰-30‰才能基本滿足本國臨床用血需求。
近年來,一些地方供血緊張現象尚未緩解。長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長李冰冰説,該血站每天需要500-600人獻血,才能保障臨床用血得到平穩持續的供應,而目前實際平均每天僅有300多人獻血。
據李冰冰觀察,自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後,越來越多的農村患者到大醫院就醫,其中腫瘤患者不在少數。此外,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也都需要血液保障。這些都致使近年來大醫院用血需求不斷攀升。
供血緊張直接影響醫院的救治工作。2014年11月,溫州市民陳女士的丈夫患白血病,化療後急需輸血,但是等了一天一夜,當地醫院也沒給丈夫輸血,家人倍感焦急。此外,心外科、肝移植等手術病人對血液需求較大。以肝移植病人為例,一旦發現就要馬上手術,醫院血液庫存是否充足隨時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危。
隨著暑期的來臨,原本就庫存緊張的血站捉襟見肘。甘肅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宣傳科科長陶明翠告訴記者,在夏季、冬季到來前,他們不得不啟動應急機制,倡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前來獻血。據專家介紹,除季節性缺血外,血站還面臨區域性缺血和結構性缺血。
血站缺血,病人急需,“賣血黑市”屢禁不止。溫州的陳女士最後通過醫院護工劉某聯繫上“血頭”廖某,再由廖某組織他人前往血站賣血。這樣的現象並不鮮見,如劉某等牽線搭橋者還被病人家屬稱為“救命恩人”。據了解,有的賣血者初嘗甜頭後,還會介紹朋友賣血,甚至搖身成“血頭”。
公民獻血緣何熱情不高
衛計委等部門11日曾聯合下文提出,到2015年,全國獻血率達到10‰。目前,我國公民無償獻血的參與度有待提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全球每年採集的獻血量中,近50%來自佔世界人口不到20%的高收入國家。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我國公民無償獻血的積極性呢?成都市血液中心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未獻血者如果打算獻血,最希望了解的依次為“獻血後是否影響身體健康”“是否會感染疾病”“血液相關知識”等。與獻血相關的健康安全問題,仍是影響公民獻血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各地血液中心官網對獻血安全都有明確説明。據介紹,只有達標的獻血者才允許獻血。以一般成人為例,一次獻400毫升血液,僅佔總血量的10%,輸血後人體很快能得到補充,不會影響健康。在獻血過程中,血站所採用的針頭和血袋都是經嚴格滅菌消毒的一次性用品,獻血者不會被傳染疾病。
另外,社會上關於“無償獻血、高價用血”的聲音也在干擾人們參與無償獻血。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檢驗師易思華指出,血液到達血站之後,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測,以確保血液安全,其中,核酸檢測費用非常高。同時,血液的儲存也十分複雜,不同的血液品種有不同的溫度要求。
李冰冰表示,社會尚未建立起理解、尊重獻血者的風氣。“很多人是瞞著家人無償獻血,因為擔心反對的聲音太大。還有人説獻血者是為了拿補助,休幾天假,這給獻血者造成了心理壓力。”
互助獻血能緩解血液緊張嗎
在供血緊張的情況下,互助獻血正在成為人們的“救命稻草”。于1998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提到,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
“我國對互助獻血的依賴性較強,沒有互助獻血,不可能保證這麼充足的血源。”易思華説。
儘管如此,互助獻血仍遊走在灰色地帶,一些人假扮朋友、親屬“假捐血、真賣血”。李冰冰表示,“有些常年無償獻血的人被患者家屬找到府,如果經歷過一次有償獻血,他們就不願意繼續無償獻血。”在她看來,當發自內心的善心被利益損傷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都會因此受到損傷,滋長了用錢解決獻血的風氣,這勢必將給原本已不樂觀的無償獻血氛圍雪上加霜。
在採訪中,專家們指出,提高公民的獻血意識和醫院的用血效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此外,針對區域性、結構性缺血等現狀,業內人士希望通過打通全國、省內、醫療機構與供血單位之間的資訊通道,有針對性地採集和使用,同時做到公開透明,消除公眾疑慮。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