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綠鏡頭”中感受“點綠成金”的神奇變化

  • 發佈時間:2015-06-13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這是人們對貴州最經典的表述。前兩句很精準地描述了貴州的地理氣候特點。第三句則形象地説明瞭由於自然環境惡劣而造成當地經濟欠發達的狀況。近年來,貴州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曾經的環境劣勢悄然轉化為優勢。初夏時節,記者隨“綠鏡頭·發現中國”採訪團走入貴州,切實感受了貴州“點綠成金”的神奇變化。

  爽爽的貴陽:大數據産業新高地

  貴陽:19℃—26℃,北京:21℃—33℃,廣州:26℃—32℃,這是5月26日三地的氣溫。這一天, 2015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在貴陽開幕。

  氣溫與大數據有何關係?殊不知正是貴陽的涼爽,使其具備了大數據産業發展的天然優勢。

  據貴陽市政府發改委總經濟師周文捷介紹,“爽爽的貴陽”自然條件與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相似,氣候涼爽,清新的空氣稍微過濾就可以直接進入機房,夏天幾乎不用開空調,這對恒溫很高要求的大數據存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貴陽的地質構造穩定,地震、颱風等災害罕見,資訊網路設備的“安全系數”很高,對大數據企業有很強的吸引力。在中國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不約而同地落戶貴陽市貴安新區之後,數十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也將數據中心搬到貴陽,使貴陽及周邊區域成為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數據聚集地之一。從現在全國的數據中心佈局看,貴陽是長江以南重要的大數據節點城市,而且是南方數據災備中心。這些都讓貴陽從資訊産業的末梢變成了中樞節點,成為大數據市場的中心地段。

  “其實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氣象資源,同時也是生態環境資源。”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除了太陽能風能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氣象資源,這種特殊的天氣條件,也可以成為一種資源,有效利用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

  據介紹,2014年,貴州省全年大數據資訊産業實現規模總量1460億元,同比增長62%,基本實現預期目標。全省電子資訊産業單月規模達到130億元,實力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市場主體正在不斷壯大,全省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資訊企業共1721家,較2013年底增加了400余家,新增大數據及關聯産業註冊企業263家。其中電子資訊規模以上企業295家,年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骨幹企業38家,阿里巴巴、惠普、富士康、億讚普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相繼入駐,越來越多的人才、技術、服務等要素匯集貴陽,為發展大數據産業提供了後續的有力支撐。

  綠寶石黔南:打造綠色金山

  翻開世界地圖,沿北緯25度環視會發現,除了海洋、城市和沙漠外,在中國貴州南部有一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學者經實地考察後評價:“這裡是世界同緯度上最後一塊綠寶石。”這塊“綠寶石”就是地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2007年,這裡與雲南石林和重慶武隆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項目第一批提名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而在黔南州,同樣的風水寶地可不止荔波一處。

  守著這樣的優美環境,黔南州卻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既能保護好長江、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又可以發揮生態優勢、實現後發趕超呢?

  “如果説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一份厚禮,那麼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護綠色家園則是答謝大自然的最好表達。”黔南州副州長陳有德認為這樣表述他們的想法。

  陳有德介紹説,依託黔南州的豐富森林資源,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綠色金山打造工程”,立足黔南州特有的山地自然地貌,調整山地種植業結構,培育茶葉、刺梨、無患子等各類特色經果林,發展觀賞花卉苗木業、森林旅遊業。力爭到2017年,完成造林綠化任務106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低産低效林改造30萬畝,實現全州林業産值突破200億元;全州森林覆蓋率達58%以上;努力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使得森林旅遊業産值達5億元。

  同時,在茶葉種植面積達200萬畝,産值達80億元以上;刺梨種植面積達50萬畝、力爭産值達55億元;無患子面積達25萬畝,力爭産值達5億元;建成5個以上森林景觀亮點或産業培育亮點,全州花卉觀賞苗木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實現産值20億元。

  生態黔東南:讓民族文化成為亮麗名片

  位於黔東南州的丹寨縣,以其氣勢宏大的梯田在攝影界頗有名氣。丹寨梯田順山勢開墾,層層疊疊,從山頂一直延伸至山腳,宛若一條條彩帶。在這裡,水稻等作物種植不僅是當地傳統的耕作農業,而且也成為一種藝術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成為當地生態與文化旅遊的重要名片。

  離丹寨縣城東北部3公里的卡拉村,則在網路上名聲遠播,在電商大發展的背景下,以其著名的鳥籠製作工藝而被冠以中國鳥籠第一村的稱號。卡拉村共114戶478人,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行政村,卡拉鳥籠村內綠樹如陰,古樹參天,苗族吊腳樓別具一格;手工鳥籠工藝在該村源遠流長,選材考究,精雕細刻,做工非常精美,遠銷省外及東南亞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村裏85%以上的農戶以製作鳥籠為主要經濟來源,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産業。卡拉村的“鳥籠製作技藝”已入選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該村還是丹寨縣芒筒筒蘆笙的發源地之一,寨內人人能吹蘆笙曲、能跳蘆笙舞,這些都讓卡拉村的經濟發展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黔東南州副州長潘亮介紹説:“以苗族文化和侗族文明為主的多民族文化特色顯著,讓黔東南州有著世界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68項,屬於國內地市州中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多的城市。”一個國家級地質公園,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侗族大歌, 275個民族文化村寨,還有兩個世界級自然博物館……正是這些豐富的生態、民族、文化特色,給了黔東南經濟發展打上深深綠色的標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