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亮王屋千重景

  • 發佈時間:2015-06-11 07:54:09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日的王屋山物象萬千。群峰環繞中,巍然高擎的桿塔,縱橫交織的銀線,裝點著萬家燈火的多彩與祥和。在愚公移山精神激勵下,電網人用艱辛付出和執著追求,詮釋著輸送光明的責任擔當。

  “電桿、導線、金具,所有物資主要靠肩扛人抬,然後在山坡上鑿石挖坑,立桿放線。條件苦,但大家精氣神足。”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深山辦電的場景,78歲的濟源供電公司退休幹部李德瑚印象深刻:“那時候,靠的是‘愚公精神辦大電’的豪氣,憑的是‘迎著困難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闖勁、拼勁和韌勁。”

  從無電用到用好電,從稀稀疏疏的城鄉電路到功能完備的堅強電網,梳理濟源電網變遷歷程,誠如李德瑚所言,是一部承載著愚公移山精神的發展史,是一部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創業史。

  愚公精神辦大電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得名,是傳説中愚公移山的地方。愚公精神作為寶貴財富,千百年來已深深根植這片土地。

  “當時靠人海戰術,硬是在陡坡上豎起了一根根電桿。”35年前,曾參與35千伏濟王線“會戰”的老職工張濟生愛站在山下守望穿梭的銀線,那裏有他忘不了的記憶。1957年,第一台1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使用。13年後,首條110千伏線路——後濟線投入運作,溝通了大電網。但受地理環境、技術條件、建設資金等制約,山區鄉鎮用電受限的難題,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硬骨頭”。

  千難萬難,幹就不難。400多人的施工隊伍,分佈在數十公里的施工現場,平車推,牲口拉,肩膀扛,人工抬,電力線路在深山險灘一點點延伸。1981年,連接濟源市區至王屋山區的35千伏輸電線路投運,山區鄉鎮納入濟源電網供電格局。隨後,大規模農網改造鋪開。1994年,濟源率先在河南省山區縣市實現“村村通電”,為城鄉經濟注入了源源動力,也為濟源五小工業蓬勃發展提供了保證。

  “電”亮王屋千重景

  走進承留鎮玉皇廟自然村,村民老陳正在養殖小區擺弄通風降溫設備,他説這裡具備綠色養殖的先天優勢,近幾年靠養殖有了積蓄,還在市區給兒子交了新房首付。

  其實養殖致富很早以前就是老陳的“夢想”,但因受困于“電”被迫擱淺。濟源山區丘陵面積佔88%,受施工環境和維護條件限制,1298個零散居住在崇山峻嶺中的深山居民長期沒有用上電。

  為此,2006年11月22日,濟源市“戶戶通電”攻堅戰全面打響。誓師會上,濟源供電公司負責人要求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攻堅克難,務期必成。“儘管前期做足了準備,但難度還是超出了預想。”時至今天,“工程之難”依然縈繞在施工負責人趙成軍的腦海。無電戶居住零散,電路大都穿越高山密林,地質以岩石為主,雜草枯枝遍佈,不能使用爆破裝置,挖基坑憑人力,一鎬子下去,“當”的一聲,濺起一點浮塵,地上卻只見一個白點,震得手臂酸痛。半天下來,只刨個“小窩窩”。大家用鎬鍛、鍬鏟、鏨子鑿、錘子砸,挖出一個個桿坑……

  2007年7月12日,隨著深山獨居戶劉振雷老人家的煤油燈“下崗”,濟源市提前4個月完成戶戶通電任務,明亮的燈火照亮了王屋山,開啟了深山群眾新生活。

  精織強網惠民生

  電力是基礎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濟源供電公司領導層認為,沒有堅強電網作保證,服務社會民生就無從談起。近年來他們加大資金投入,強力推進電網建設,500千伏濟源變、220千伏軹都、110千伏泉興變等一大批輸變電工程先後投運。同時,持續推進配電網改造升級,推動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促進了堅強電網格局加快形成。

  “服務産業發展,電力總先行一步。”虎嶺産業集聚區負責人説,現在規劃區內不僅實現電網全覆蓋,服務也很到位。為保證重點項目落地,供電公司提前兩個月投運了110千伏清源變,並根據項目投産需求,將12個工作日的線路改造任務壓縮至48小時。集聚區的發展,有著電力部門的一份功勞。目前虎園區已創造就業崗位5萬多個,促進了當地勞動力回流,還吸引了周邊縣(市)大批人員務工。

  惟有挖“山”不止,方能履職盡責、服務群眾。隨著城鄉一體化提速,農村用電需求攀升,部分區域低電壓問題突出,逐漸成為制約“三農”發展的又一座“山”。當前濟源供電公司241個項目正加緊實施,將惠及居民1.5萬多戶。

  科學發展大潮涌動,經濟發展電力先行。濟源供電公司將繼續弘揚愚公精神,以更堅強的電網、更優質的服務,守護城鄉盞盞燈光,“電”亮王屋千重景象。(李建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