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國導彈防禦之殤

  • 發佈時間:2015-06-02 01:31: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以其財力優勢、技術優勢,在全球反導方面一路遙遙領先。然而,這項“燒錢”的遊戲並沒有達到完美的預期,美國的一些反導系統反而成了軍事活動中的“雞肋”。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近日,《洛杉磯時報》報道稱,美國五角大樓耗資22億美元研製的全球反導系統核心海基X波段雷達在夏威夷珍珠港停擺生銹,該系統計劃于2005年列裝,目前成為美國反導系統之殤。報道認為,美國反導計劃在最近10年的損失高達100億美元,此外,還至少有3個不成功項目。作為一個超級軍事大國,美國的反導之路或許能給當前熱衷於軍備競爭的一些國家以警醒。

  反導之路一波三折

  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反導計劃,到現在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在“冷戰”時期的美蘇核對抗階段,美國相繼開發、研製了“奈基-宙斯”系統、“哨兵”系統和“衛兵”系統,以對抗蘇聯的核攻擊。至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之間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戰略均勢,導彈防禦系統便成為雙方軍備競賽的重點。1976年,美國宣稱關閉“衛兵”導彈防禦系統,卻開始了非核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裏根政府為與蘇爭奪戰略優勢,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1989年,老布希就任總統後,將該計劃調整為“有限防禦計劃”,即“智慧卵石”計劃。蘇聯解體後,該計劃隨之擱淺。

  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後,于1993年5月宣佈停止執行“星球大戰計劃”,取而代之的是“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包括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由於對“技術和實用效能”缺乏“足夠的信心”,克林頓還是于2000年9月宣佈,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克林頓時期,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東亞地區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美國以朝鮮導彈威脅為名,首先於1994年與南韓達成協定,開始在駐韓美軍基地部署“愛國者”導彈。此後,又説服南韓建造用於導彈防禦的雷達基地。1998年,美國與日本達成協定,共同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近年來,隨著日美軍事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融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成為日本軍事建設的重要內容。此外,美國一直企圖暗中將台灣拉入其導彈防禦體系。

  小布希時期,美國當局謀求建立一體化的導彈防禦系統,遂將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禦系統。“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本土安全成為當務之急,布希政府乘機加快了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2001年12月,布希政府宣佈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為美國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鋪平了道路。隨後,布希政府在阿拉斯加州格裏利堡基地部署了10余枚陸基攔截導彈,同時,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部署4枚陸基攔截導彈,另有20枚“標準-3型”海基攔截導彈部署在3艘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軍艦上,百餘枚空基“高性能愛國者-3型”導彈部署在全球範圍內,以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目前,美國共在日本、波蘭、捷克等多個國家部署反導系統,涉及亞歐等10多個國家。

  在美國軍方看來,為了提高攔截成功率,必須採取“多層次防禦”,即在敵方導彈發射初始階段、中間飛行階段和最後階段都部署攔截導彈。為此,美國研發出了多種型號、多種功能的反導系統,部署在本土及歐亞利益攸關國的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GMD),主要作戰目標是敵方遠端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海基導彈防禦系統,主要目的就是攔截潛射導彈;空基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其列裝後將取代陸基;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是TMD中關鍵性的一節,主要用來阻截遠端戰區級彈道導彈,目標是要在遠處高空將導彈擊落;“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是海上防禦系統,初期主要用於在大氣層外攔截處於中段飛行的近程和中程彈道導彈,遠期也將具有防禦中遠端、甚至遠端彈道導彈的能力。

  反導明星無奈擱淺

  美國引以為豪的“明日之星”——海基X波段雷達(SBX),曾經被政府寄予厚望,然而十年之後,該雷達並沒有達到設計時所提出的要求,這種計劃2005年投入使用的雷達到現在為止仍處於“有限的測試支援狀態”,一年內有8個月在夏威夷珍珠港無所事事。這個浮動的巨型雷達已經成了一個價值22億美元的廢物。

  美國冷戰時期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英國和格陵蘭部署有雷達站或海軍艦艇,上面安裝有大型監控雷達,能夠提供對敵方洲際導彈來襲的早期預警資訊。但是這些雷達受到地球曲率影響,視距有限。同時不論是這些雷達還是衛星都無法對來襲導彈進行精確識別,判斷它們是否具有威脅。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提出研發SBX雷達,使X波段雷達有足夠的探測距離,能夠對目標進行精確成像,從而可以分辨目標性質。克林頓政府最初計劃建造最多9個X波段岸基雷達站,計劃覆蓋大西洋太平洋方向。

  2002年,由於小布希政府承諾2004年開始部署GMD,導彈防禦局選擇建造一個巨大的可移動的X波段雷達,取代上述的多個雷達站。當時計劃將這個雷達部署到阿留申群島,那裏是監視朝鮮導彈的理想位置,同時如果需要,它也可被移動到其他地方。這個巨大的雷達長近400英尺,有26層樓高,重50000噸。

  美國當時對這個雷達的性能寄予厚望。2007年時,美國導彈防禦局局長説,“如果我們把它部署在切薩皮克灣,我們就能跟蹤一個舊金山上空棒球大小的目標”。然而,後來有專家指出,由於地球曲率,SBX是不可能在2500英里的距離上看到這個棒球的,除非它處於舊金山上空870英里高空,或者更高。這個距離,比任何來襲的導彈可能飛行的高度都要高200英里,因此這毫無意義。

  儘管美國的反對方稱SBX是一場燒錢的遊戲,但政府並沒因此而停止研製和建設。過去十年,美國在反導系統上投下了100億美元的賭注。由於該系統未經嚴格的成本和可行性分析,美國軍方就匆忙對各種概念武器進行開發,最終導致“徹底失敗”,其中包括耗資22億美元的海基波段雷達、耗資53億美元的空中鐳射武器、以及動能攔截導彈和多彈頭殺傷武器等等。

  隨著國防預算的削減,美國在改進反導系統方面捉襟見肘。為了彌補國防經費不足,美國不遺餘力地四處推銷反導産品,希望換取資金研發新産品。

  多重心理催生反導

  美國在建設反導系統方面有著多重復雜心理。作為超級軍事大國,美國全球軍事打擊能力最強,但同時也是最怕別國打擊的國家。為了確保本土絕對安全,美國已在本土和10余個國家建立起了導彈防禦系統。

  首先,美國追求“絕對安全”。美國建國200多年來,本土從未遭受過入侵。二戰中的珍珠港事件,讓美國遭受飛來橫禍。特別是“9·11”事件的發生,讓美國感受到了危險的存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美國本土一直置身於戰火之外,也使美國有一種特別敏感、特別脆弱的本土安全心理。導彈技術的發展,讓美國有了遭受直接打擊的可能,由此,“導彈防禦”便成為美國歷屆政府的一塊心病。

  其次,美國信賴“技術至上”。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技術決定一切”,他們高度依賴本國技術能力,認為只有美國的軍事技術才能保證美國人民的安全。導彈防禦系統就是這種理念指導下發展出來的用“子彈打中子彈”的高技術系統。軍事專家指出,從技術上説,這一系統在實驗中顯現出了一定的有效性,但是否在實戰中具有絕對有效性,需要進一步檢驗。

  再次,美國堅定“世界主導”。二戰之後,主導世界成為美國的一種主流心理,但其實施並不順暢。越戰之後,這種心理有所收縮,“冷戰”之後,又開始膨脹。在全球部署反導系統,也是這種“大盟主”心理所致。美國現在同多個國家結盟,並且都有一定的假想敵,而導彈防禦系統針對的就是這些假想敵。然而,縱看歷史,美國的敵友也是變來變去的,美國的打擊對象,如諾列加、薩達姆、拉登等,也曾是美國的扶持對象。所以説,美國的全球反導配置,常常會變成“無用之功”,浪費了許多軍事資源。

  作為世界超級軍事大國,美國更應在主導和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憑藉技術優勢,挑起戰爭或支援代理人戰爭。正如軍事專家所言,在導彈核武器時代,戰爭具有了威脅人類生存的意義,也只有依賴全人類的理智與合作才可能避免。在這樣一個時代,與其增盾,不如減矛;與其備戰,不如止戰;與其追求一國絕對安全,不如追求全球集體安全。

  (作者單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