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把“眾創空間”搞成“重創運動”

  • 發佈時間:2015-05-29 01:31:1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政府扶助眾創空間本是好事,經念歪了好事就成了壞事。最近,一些地方出臺文件,明年每所高校至少建成一個眾創空間,並對自主支配面積做出規定;還有不少政府部門,忙著為眾創空間授牌,想方設法把自己推上管理者位置。這就出現了“運動化”的危險。

  不顧一切戰天鬥地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沙漠裏種水稻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大眾創業成為這個時代最鮮亮的符號,不過,開了一扇門,並不是意味著所有人都要出去。創業是一種選擇,但成功靠的是能力。在各界營造的繁榮景象裏,還有一句話不能忽略:創業有風險,入場需謹慎。一年時間,讓每所高校都有一個眾創空間,不管“土壤”特性,統統種上“蔬菜”——在創業熱潮中,這些政府,沒有成為風險的“敲鐘者”,而是選擇性地忘記風險,指揮著一夜之間建成羅馬城。置眾創空間線上線下結合於不顧,把實體面積作為“硬杠杠”,這些急於求成的“滿不懂”,有可能成為“眾創空間”的“掘墓人”。

  借掛牌給自己抹粉、讓自己上位,政府獎勵也能變成“牢籠”。一塊牌子,把無關或關係不密的眾創空間和自己栓在一起。這些做法,更多是從政府部門自身需求出發,而不是眾創空間。挂了牌的,可以拿到獲得項目支援的“優先權”;沒掛牌的,根本進不了利益共用的“生態圈”。同樣為創業者服務,待遇就是大不同——這些部門,本可以劃定標準,符合者都能申請入圍;他們偏偏選擇了認定,那些功成名就或者有些來頭的成了支援對象,那些處於起步階段又缺少背景的被遺忘在角落。這些部門,重點不在營造環境,而在“造星”。這些“明星”,不是眾創空間,而是他們自己。

  眾創空間的發展,主要靠社會力量;政府是“添柴者”,就要把柴火燒到鍋底。做到這一點,各地政府、各部門就不能肆意妄為,而要老老實實聆聽來自民間的聲音。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眾創空間前行途中,還有很多“路障”沒有清理。比如,眾創空間是新型孵化器,需要解決創業者集中辦公的問題。但在現實操作中,一張辦公桌註冊一家企業,只在少數地區成為現實。這就為多部門聯動的改革提出了新課題。比如,當社會化的尚顯弱小的眾創空間出現時,按照一般企業納稅的規定,讓包括大名鼎鼎的“創業咖啡”在內的不少新型孵化器苦於應對。沒有屬於科技仲介的普惠政策,可能讓不少“眾創者”在苦苦掙扎中“夭折”。

  不要把“眾創空間”搞成“重創運動”,不要把“眾創空間”當成“晉陞梯”,這是政府應該做到的最起碼的要求。想要借助眾創空間,釋放中國經濟的活力,就該少些折騰,多研究些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