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大力推動能源國際合作 打造海外一體化産業鏈

  • 發佈時間:2015-05-19 07: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軼辰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球30多個國家”、“運營9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這是中石油集團公司日前發佈的《2014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給出的一組數據。20多年走來,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國際能源合作,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解決本國的能源安全問題。能源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國之大事,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和生態環境挑戰,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中國必須大力推動能源國際合作,實現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打造全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外合作“遍地開花”

  2015年2月,中核集團傳來喜訊,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ACP1000)成功出口拉美,投資共計128億美元,這也標誌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首次成功“出海”。

  相較於以往中國企業國際能源合作多采用並購形式不同,中國核電帶往阿根廷的遠不止資金,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透露,在阿根廷重水堆項目中,中核集團主要負責部分設計、絕大多數設備的供應和技術服務。

  中國核電高調“走出去”的背後,是中國能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集中爆發。中海油2月10日宣佈,公司已與南韓SK創新公司分別就南海04/20和17/03區塊簽訂産品分成合同。而早在去年9月,中海油就發佈了2014年中國海上開放區塊招商公告,共推出33個開放區塊與外國公司合作,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

  資料顯示,從1993年中國首次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中國已在全球33個國家執行了100多個國際油氣合作項目,建成中亞、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5大國際油氣合作區。2009年至2013年,中國3家石油央企海外並購支出超過1000億美元,世界石油産業海外並購進入了“中國時代”。

  與此同時,近年興起的新能源企業也在後來居上。2014年11月,龍源電力在加拿大投資的風電項目並網發電,這也是中國發電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第一個風電項目,並首次實現了自主開發、自主建設、自主運營。

  “我國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能源合作夥伴,同時也推動著國際能源秩序的多極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許勤華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和最初單純的保供思路不同,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品種呈現多元化趨勢,從油氣擴展至可再生能源、科技裝備等多個領域。國際合作對象也在不斷擴大,合作方式不斷創新,金融因素的介入、非國有企業參與的主體日益增多。

  企業“走出去”時機成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技術不斷進步,國內能源企業競爭力顯著加強,人才儲備逐漸豐富,綜合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大大加快,加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可以説我國能源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時代正在到來。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構建中巴、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這給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突破口。

  電力是中國“走出去”的主力産業,中電投集團總經理陸啟洲認為,“一帶一路”上多為發展中國家,大都電力較為缺乏。我國在電力裝備、規劃、工程施工和電站的應用上有較高水準,電力企業“走出去”,不僅可以促進當地電力事業發展,而且帶動國內電力裝備出口。

  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缺電40%,東南亞、南美等國均不同程度缺電,非洲三分之一人口至今缺少照明。與此同時,中國電力産業卻存在大量的産能過剩,中企“走出去”恰逢其時。

  除了常規能源領域國際格局的變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産業的快速發展,也給了中國國際能源合作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據了解,2014年隨著太陽能風能産業的持續發展,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

  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光伏發電投資企業,截至目前,公司已經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非、南韓、印度等國總計投資建設了200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公司副總經理李崇衛表示,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光伏企業在技術、産能和成本上都佔有優勢,目前我們在海外的電站項目出售獲得的溢價都比較高。

  通過持續廣泛的國際能源合作,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油氣治理力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原來是誰佔據資源誰就有話語權,比如美國有金融權、歐洲有技術權,但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已經牢牢佔據了市場權,這是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不可替代的資本。”許勤華説。

  打造海外一體化産業鏈

  雖然我國在國際能源合作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國能源企業對國際市場的開發仍處於海外並購初級階段。當前,世界經濟尚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國際大能源公司紛紛壓縮投資。中國能源企業亟須抓住這個契機,深耕海外市場,打造海外一體化産業鏈,真正在外站穩腳跟。

  長期以來,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基本形式是主要通過能源貿易買入,或者與産能國共同開發當地能源資源,很少發展深加工業務。對於資源、技術掌控不足,也導致在國際市場缺少定價權。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認為,中國目前雖然是世界油氣市場最大的國際買家,但在有些領域還缺乏相應的話語權。未來,要注重打好“組合拳”,從資源、技術、通道、市場、儲運等角度制定相應戰略,不僅要重視找油,同時要加強煉油、用油的能力,還要注重拓展油氣合作領域,從規模擴大化到全面縱深發展,實現從傳統的油氣資源合作到煉化、銷售等環節的合作,多方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企業要實現全面發展。”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説,不單純是設備的銷售、出口或者是工程勞務輸出,而是從規劃設計到管理投資經營,包括金融全面的發展,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新興産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開展能源國際合作往往還隱含著潛在的政治風險,巨大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如果加上能源的需求,會使世界傳統政治經濟體系主動接受中國的融入和改造變得更加困難。

  “企業發展的社會化、平民化、公眾化趨勢已被廣泛認可,因此在投資過程中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決策、提供參考將有助於降低風險、提高總體收益。”許勤華建議,政府定位的問題一定要解決,政府在中國能源企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應加強其“綜合指導與服務”職能,兼顧管理。可借鑒日本政府牽頭成立“企業工團”,將企業、銀行等多種金融力量匯集起來,以行業協會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