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改革科技評價機制正當其時

  • 發佈時間:2015-05-15 01: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會對科學技術有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即科學研究的價值觀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改變,而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則決定了科技評價機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和科學發展時期,科技評價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也必然隨之變化。

  改革開放後,我國已形成了以統一、量化為特徵的科技評價機制,其中,以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數值、專利數量、科技項目數量等作為主要指標的科技評價體系已在國內廣為採用,作為對於科技人員評價和考核的標準。具體的考核指標和結果在一些單位直接影響或決定著科技人員的職稱晉陞、工資待遇、甚至研究生畢業等。在一些單位,科技評價和考核的週期短則一年、長則三年,科技評價的週期較短、較為頻繁。

  現有的科技評價機制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自然形成的,是隨著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的産物。在過去30多年間,科技評價機制對於我國科技工作努力追趕世界水準、尤其對於我國SCI論文發表數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專利數位居世界第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我國科技水準的進步和提升已經對我國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對全面提高科研工作品質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目前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也日益顯露,具體表現為“十重、十輕”現象:重基礎輕應用、重理論輕技術、重數量輕品質、重個人輕團隊、重形式輕內容、重成果輕推廣、重單一指標輕分類評價、重影響因子輕科學內涵、重跟風輕探索、重短期輕長遠等。

  具體而言,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問題已妨礙了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很好地完成所承擔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職能,缺乏鼓勵科技人員瞄準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國家戰略性科技難題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影響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不能適應全面提高科研工作品質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

  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三項職能,而科研工作又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等類型。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同一個時間段用同一個標準、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或教師失之偏頗。

  應當針對不同類型科技工作的特點,圍繞不同的研究目標,比如科學前沿、國家需求、社會服務等,建立差異化的分類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同時,根據不同類型科技工作的特點,評價的頻率和節奏也要有所不同。

  在一些心態較為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圍下,要改變目前的“GDP式”評價方式,建立全面科學的科研評價系統,營造一個大力倡導潛心科學研究、追求科學本質、積極貢獻社會的學術氛圍,使科研人員能夠不隨波逐流,堅守自我。

  一個科學、有效的科研評價系統應當營造激發活力、潛心研究、追求科學本質、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和創新的學術氛圍,引領科技工作健康發展。縱觀自1993—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7個項目,都是在各依託單位的科學科研評價系統下,長期潛心研究、追求科學本質、追求卓越和創新的實例,其中研究歷時最短的項目也歷經19年。

  可見,只有一個全面科學的科研評價系統才能夠較好地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的“兩張皮”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成果寫在論文裏、鎖在櫃子裏、放在倉庫裏的現象,才能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創新源泉。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建立針對不同類型科技工作特點、針對中國目前社會發展需求、促進解決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評價指導體系已迫在眉睫。形成人得其所、人樂其職、人盡其能、人爭貢獻的科研氛圍,可為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創新和保證。

  (作者為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