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無法承擔互不信任的代價
- 發佈時間:2015-05-13 07:13:00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學界對美中關係的擔憂,有一個詞非常關鍵,那就是‘恐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中美在對臺軍售、西藏問題等傳統的“核心利益”方面並沒什麼大問題,但現在氣氛變了,人們普遍認為,中美雙方如果管理不好分歧,就可能會出現衝突甚至戰爭。而這種分歧主要由第三方因素造成,如東海、南海問題,它涉及到更大的戰略面,把中美關係推到了一個新領域。楊希雨説,新問題一開始總會讓人悲觀。我們應當從頭學如何管控分歧,而我們此前已有30多年經驗。過去屢屢導致中美關係陷入僵局的導火索,如對臺軍售問題,已平靜很長時間了。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11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在外交關係中,否認情緒的重要性無異於忽視最關鍵的基石。在華盛頓,目前對中國的情緒正變得異常灰暗。對於其解決之道,他寫道,無論多大的財富和權力,都無法取代真正的合作精神。
德國《明鏡》週刊12日稱,俄羅斯和中國11日首次在地中海舉行了演習。俄中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因為有共同的對手——美國。儘管如此,北京和華盛頓的關係不像莫斯科與華盛頓。北京仍選擇向華盛頓開放。中國和美國日前簽署了擴大雙邊航空協議,現在又打算在核能上合作。這些合作僅僅是中美兩個世界大國合作的一小部分。
《華盛頓郵報》11日稱,奧巴馬與中國的這筆交易將使北京能夠購買更多美國設計的反應裝置,以及從用過的乏核燃料中重新提取钚的設備或技術。中國也將買到反應堆冷卻技術,這一技術將使中國的核潛艇更安靜、更難以被發現,但白宮仍願推動與北京的核協議,説明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雖然彼此存在相互猜疑和競爭,但是仍將對方視為重要的全球經濟和戰略合作夥伴。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題為“互不信任的代價”的文章稱,太平洋兩岸對中美關係的談論有一種傾向:認為兩國受困于一種不可逆轉、日益暴躁的零和遊戲。中美兩國現有的多是針對對方的無聲的戰略敘述。一個共同的戰略陳述才能將兩國的根本分歧和實質性的合作包容進來,而不是讓合作被分歧綁架。
德國《經濟週刊》稱,美國面對已經不是20年前的中國。這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關係。中國需要更多美國的平視。美國和中國需要更多的對話。這有利於太平洋關係,也有利於全球和平。
(環球時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孫微 青木 陶短房 藍雅歌 陳尚文 譚福榕 陳一 王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