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核集團展“十二五” 重大創新成果

  • 發佈時間:2015-05-13 01:32: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5月7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建設。

  5月13日,在第十八屆科博會上,觀眾就能近距離“看到”“華龍一號”建成後的藍圖。

  此次科博會上,中核集團集中展示了一批“十二五”重大創新成果。

  在這些成果中,首屈一指的當屬“華龍一號”,它的誕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之後,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躋身世界先進核電技術行列,這也是我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

  幾天前,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華龍一號”的開工標誌著我國進入世界核電的第一陣營,讓核電出口實現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示範工程的開工,也增強了“華龍一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信心,將有力推動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0週年,也是中核集團發展的60年。

  經過60年的發展,中核集團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和技術體系。在這次科博會上,觀眾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板了解作為核工業産業鏈前端的鈾礦産生過程。

  2012年,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十二五”,其間,中核集團地浸採鈾新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如今新疆、內蒙古兩個“二氧化碳+氧氣”地浸採鈾礦山已建成投産,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成功掌握“二氧化碳+氧氣”地浸採鈾技術、並已工業化應用的國家。該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應用,盤活了數萬噸複雜砂岩型鈾資源。

  2013年7月17日,中國鈾礦第一科學深鑽項目順利終孔,鑽探深度達2818.88米,突破了以往1200米的找礦深度,填補了我國鈾礦深部找礦的空白,縮短了與國外鈾礦深部勘查的差距。此次技術的突破,拓展了鈾資源的找礦空間,為進一步擴大鈾資源量奠定了基礎。這標誌著我國鈾礦勘查已經進入了更深更廣的全新階段。2014年12月7日,繼“我國鈾礦第一科學深鑽”之後,“龍燦工程”第一口深鑽在江西相山鈾礦田河元背地區開工,該鑽探工程是通過鑽探場址精心遴選實施的第二口深部鑽探,將為構建可透視化“玻璃體”相山,提升深部找礦理論和技術提供寶貴數據。

  不光在前端,“十二五”期間,我國第一座核電乏燃料後處理中間試驗工廠——中核四〇四中試工程熱調試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全面掌握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對推動我國核燃料産業閉式迴圈及核能産業的快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間,歷經長期的艱苦攻關,中核集團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這標誌著我國完全掌握了離心法鈾濃縮技術,對保障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鈾濃縮離心機技術是核燃料生産的關鍵技術,是衡量國家核技術水準的重要標誌。

  2014年7月10日,中核集團自主研製的CF3核燃料元件完成主要研製工作,進入隨堆運作考驗階段。這將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建設及“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間,我國自主開發小型模組化ACP100核電技術。ACP100是中核集團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高安全性、革新型多用途模組式小型反應堆。目前,ACP100科研已完成,首堆示範工程項目建議書已報國家發改委,具備建設條件。此外,我國核電站關鍵設備研製成功並實現産業化。

  2014年12月18日,我國第一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首次連續滿功率穩定運作72小時,為後續快堆技術的發展、快堆的産業化應用以及基於快堆的核燃料迴圈技術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012年3月1日,中國先進研究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作,達到國家規定的技術目標。同月,中核集團在微堆臨界裝置上開展的低濃鈾凈堆臨界實驗成功達到臨界,標誌著微堆低濃化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準做出突出貢獻。

  2014年7月4日,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先進質子迴旋加速器首次調試出束,標誌著國家重點科技工程——HI-13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的關鍵實驗設施正式建成。此次建成的百兆電子伏質子迴旋加速器,是國際上最大的緊湊型強流質子迴旋加速器。HI-13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建成後,將廣泛用於核科學技術、核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能源、醫療健康等核技術應用研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