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鐵皮石斛:離千億元産值還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5-05-12 06:33: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崔麗

  正值鐵皮石斛的采收季節,記者走進廣東省東莞市東坑農業園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忙著采收鐵皮石斛鮮條。拿起一杯用剛采收的鮮條做的鮮榨汁,聞之有淡淡的青草香氣,入口爽滑粘稠、口感醇厚,是當下時令養生保健不錯的選擇。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負責人、廣東國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續貞告訴記者,剛剪下的鮮條市場價在3000元/公斤左右,一畝鐵皮石斛,畝産值最多可達70多萬元。

  中國中藥協會石斛專業委員會主任楊明志告訴記者,目前我國15個省都在人工種植鐵皮石斛,涉及十幾個主産縣、十幾萬農戶和上千家企業,種植面積在9萬畝左右,産量約3萬噸,綜合産值300億元,預計未來可實現産值千億元。

  興起:從御用藥材到百姓飲品

  蘭科植物石斛屬全世界有1500多種,中國有78種,其中藥用石斛有約50余種,主要栽培種類有5種,包括鐵皮石斛、霍山石斛、金釵石斛、細莖石斛(銅皮石斛)、齒瓣石斛(紫皮石斛)。

  “老祖宗的描述幾千年來都沒有更改,足以證明其功效的真實性。”在國內率先開展鐵皮石斛試管苗快速繁殖研究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副研究員劉瑞駒説。藥用植物可以從2個角度認定藥效,一是遵循傳統典籍記載,二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檢測。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藥用石斛保育與利用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段俊介紹,鐵皮石斛的保健功效是石斛類中藥效最好的,這是人們經驗的總結,也有動物試驗結果驗證。在2010年新版的《藥典》將鐵皮石斛從石斛類中藥材中單列了出來,記載:“鐵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和滋陰清熱等功效,可用於熱病津傷、口乾煩渴、胃陰不足、食少乾嘔、病後虛熱不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目暗不明和筋骨痿軟等症之治療。”

  我國浙江、雲南、安徽、廣東、福建、貴州、廣西、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區均有野生鐵皮石斛生長。由於野生鐵皮石斛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小氣候的要求近乎苛刻,生長非常緩慢,至少兩到三年才能采收。而且自身繁殖能力低下,加上人們的過度採挖,目前野生的鐵皮石斛數量十分稀少,分佈零星分散。

  1986年,劉瑞駒首次發表論文介紹藥用植物大口瓶加透明薄膜封口的組培方法繁殖種苗,為鐵皮石斛種苗組培生産奠定了基礎。此後,鐵皮石斛開始人工規模化種植。2007年,段俊帶領團隊研發出了一整套不同於傳統地栽模式的以苗床架空栽培為主要特徵的栽培模式,並於2008年開始推廣,較之地栽模式種植效益大幅度提高,後來的種植者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模式。

  “鐵皮石斛在古代都是‘御用藥材’,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楊明志説。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百億鐵皮石斛産業”的口號,鐵皮石斛作為一個新興産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段俊認為,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由於鐵皮石斛的保健與藥用功效比較明確,並越來越被消費者所認同,消費人群不斷擴大,從而拉動了整個産業的快速擴張。

  瓶頸:市場不規範銷售渠道受限

  鐵皮石斛産業鏈可分為三層:組培—移栽—加工銷售。所謂組培,就是將一粒鐵皮石斛種子在培養基中培育成一株鐵皮石斛種苗。其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無菌、恒溫、恒濕,而且要經歷從種子萌發到母苗再到成品苗3個階段,生産週期長達一年多。同時,組培苗又不能長時間置於組培瓶中生長,一旦組培苗生産出來後如果不能按時銷售出去的話就只能報廢,因此,儘管種苗組培生産技術含量高,是整個産業鏈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並由此誕生了一批專業性組培公司,但2013年開始也因為新增種植面積增速趨緩而導致一些組培廠的倒閉或轉産。此外,床式栽培工藝所需要的成本也非常高。

  當前我國廣東、雲南、浙江和安徽等南方省份,以及山東和河南等北方地區都在發展鐵皮石斛産業,由於品種來源不一,種植區域氣候生態環境千差萬別,加上種植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産品中的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等品質指標也相差很大,鐵皮石斛各産地的價格相差十分懸殊。在産品深加工方面,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品牌。

  另一大問題是隨著産量的增加,鐵皮石斛銷售渠道卻不暢通。楊明志介紹,中藥食用分為三類:第一為藥食同源,第二為可用於保健食品,第三為禁用在保健品之中。鐵皮石斛屬於第二類,因此無法以鮮品形式進入商超。“只有製作為保健品之後,才便於廣泛推廣。”不過,申報一個有關保健食品許可(如楓鬥晶、浸膏、飲料、膠囊、面膜、含片等),需要向國家食藥監總局申報,週期需要3~4年,費用50萬元以上,才能正式投放市場。而加工成藥品門檻更高,這對於業內大多數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投入基地建設的企業來説,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時間成本,都投入不起,嚴重制約鐵皮石斛産業深度發展。

  “好東西賣不出去,成了最大的瓶頸。”楊明志很著急。目前,鐵皮石斛只有一小部分通過鮮榨汁售賣,而且是在小規模的人際朋友圈範圍內;大部分經過初加工做成幹品楓鬥作為藥品原料通過藥材市場出售,而藥材市場容量有限,也並不規範。

  出路:定標準求品質

  “要進一步發展鐵皮石斛産業,必須首先培育出適於當地種植的品種,在保證産量的同時,如何進一步降低種苗的生産成本和種植成本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段俊認為。

  楊明志也關注到一個現象,有的石斛品種價格跌到每公斤幾百元的時候,好的鐵皮石斛品種仍然可以賣到每公斤上千元,“可見保證品質的重要性,今後我們將為石斛建立‘DNA’數據庫,品種不是由種植戶自己説了算,而是要經過科學的檢測。”

  經過很多次專家研討,石斛專業委員會制定了一個詳細的《食用鐵皮石斛標準(行業)》,內容包括環境、種源、育苗、鮮品、品質安全、楓鬥、檢測等,來規範行業的發展。同時,協會在積極申請鐵皮石斛能夠進入藥食同源目錄。“這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楊明志説。

  在東坑農業園石斛種植基地組培大棚裏,數萬瓶鐵皮石斛生根苗整齊地碼放在育苗架上,工作人員正仔細地進行檢查並記錄。苗床上,深綠色的石斛苗生長正旺。基地多方收集了40多株野外種苗,首先用形態分類學進行初步鑒定後,再用DNA測序技術對特定基因進行復核,並與基因庫數據比對,保證其同源率在99.5%以上。在此基礎上通過人工授粉坐果,種胚無菌培養,隨後對組培苗抗逆性和抗病性等多種試驗。為了解決人工種植的藥材品質的問題,基地採取了有機倣野生種植,實現了鐵皮石斛成活率在95%以上。另外,基地運用華南農業大學生物農藥領先技術,和湖南惠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試驗使用生物農藥,效果不錯。“楊明志預測説我國鐵皮石斛會是一個千億元規模的産業,我看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判斷。儘管這需要時間。”盧續貞對記者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