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英勞動生産率之謎與經濟失衡

  • 發佈時間:2015-05-11 00:34: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英國勞動生産率的相對低下是影響經濟長期發展的一個最大不確定性因素,至少是一個最大的國內不確定性因素。”

  在最新的季度經濟報告發佈會上,英國全國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簡稱社研所)經濟學家西蒙·卡比給英國經濟復蘇潑了一盆冷水,除了提出上述“危言”,該機構還大幅下調了今年英國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預測的2.9%降至2.5%。

  如果説經濟預期的下調是因短期因素如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差于預期所致,那麼勞動生産率的緩慢復蘇則是橫亙于英國長期增長潛能的一個顯著性掣肘,反映當前英國經濟復蘇存在一定的失衡。

  據英國央行的調研,和金融危機前的潛在增長水準相比,英國的單位勞動生産率(即單位勞動時間的産能)自金融危機以來累計下跌約16%,剔除統計差異,下跌約12%。且勞動生産率的復蘇速度位居工業化國家七國集團(G7)最後一位。

  英央行認為,週期性因素,如市場需求疲軟導致企業閒置部分生産資源是部分原因。長期性因素,如企業對實物資本和無形資産投資的減少,政府對新技術、教育和職工培訓的投資與補貼乏力,也是重要原因。但這兩者只能解釋勞動生産率缺口成因的50%至75%。其他未解部分被英央行稱為“英國勞動生産率之謎”。可能的但難以量化的解釋因素有勞動力和資金存在著流動壁壘,限制了資源向勞動生産率高的地方流動;數量眾多的低勞動生産率企業在危機中存活,且堅持到現在,其背後原因或是企業需依賴超寬鬆貨幣政策環境和政府支援才得以茍延殘喘,或者説存在著部分“僵屍企業”。這兩個因素被視為金融危機的後遺症,這在英國表現得十分突出。

  既然“機體內虛”,那麼當前的英國經濟增長就有“虛旺”之嫌,從數據上看,這種“虛旺”能夠被內外失衡現象所佐證。

  自2013年以來,英國經濟進入復蘇通道。截至今年一季度,該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實現連續9個季度的環比增長,2014年經濟增長更是稱冠七國集團。同期失業率從7.5%上方一路下跌至當前的5.6%,並預計在未來幾年穩定在5.2%左右的水準,接近充分就業水準。但從GDP的支出構成分析,英國經濟復蘇過於依賴居民消費的增長,其貢獻了65%左右的GDP增長。這一比重放在發達國家中並非高位,但若考慮消費市場的主要支撐力為超寬鬆貨幣環境和信貸環境,則這種消費驅動型復蘇隱含著一定風險性。從GDP的行業構成來看,經濟復蘇過多依賴服務業,服務業産值約佔GDP的四分之三。

  另外,英國經濟的雙赤字情形明顯,即政府財政赤字和對外貿易逆差。數據顯示,2014年,英國經常賬戶逆差規模約佔GDP的5.5%,且比重呈逐年走高態勢。2011年至2013年分別為1.3%、3.8%和4.5%。英國政府2014至2015財年(始於2014年4月)的政府財政預算赤字規模約佔GDP5.7%,儘管較2010至2011財年的11.4%減半,但仍高於國際通行的“健康標準”3%,更遑論達到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最初承諾的消滅財赤的目標。政府債臺高築,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在2014年為89.4%,比2008年的44.5%翻番,且根據財政預算報告,這一比重還會進一步走高。

  在英國大選的背景之下,勞動生産率低下配合以經濟失衡的風險,能夠讓人輕易解讀出英國政府經濟政策的短期性,即政府或政黨行為著眼于短期成績單,目標是以5年為週期的大選,而非培育長期增長潛能。

  卡比表示,觀察各大政黨競選期間的經濟綱領,很奇怪的是他們都避開勞動生産率這一議題。社研所所長喬納森·波茨更是批評近年來英國政府力推的購房刺激政策實際上是反勞動生産率的,因其只能刺激樓市需求,而未能刺激供給和建築活動的增加。(吳心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