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斐訊通信:風起于微時即起飛

  • 發佈時間:2015-05-07 04:29:2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黃勇娣 本報通訊員 陳燕

  “去年一年,斐訊申請專利上千項,在全市僅次於上汽集團和上海電氣集團……”

  今年以來,多個場合,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對一家草根企業津津樂道,並將其作為松江區企業科技創新的典型代表。

  這家被稱為“小華為”的民企,雖然成立剛到6年,但已創造驚人的銷售業績:2009年-2011年的第一個三年,其銷售規模分別是0.56億、4.2億和12.4億元;2012年到2014年的第二個三年,其銷售額更迅速攀升到30.1億、51.7億和100億元。

  迅猛增長奧秘何在?公司CEO鄭敏笑答:因為市場夠大。這句話,説的是“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的道理。

  但,真能駕馭風向的,從來都不是等風大了才被吹起來的豬。在數據通信行業,更大的風將至未至,斐訊已經瞄準未來方向,展開了大手筆的戰略佈局。

  其實並不喜歡被叫“小華為”

  “其實,我並不喜歡‘小華為’的稱呼。”鄭敏坦言,自己很敬重華為這樣的公司,但還是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直接叫出“斐訊”的名字,而不再需要什麼注解。

  鄭敏表示,“小華為”的名頭,源於政府領導和業界對斐訊的一種期望,也表明斐訊和華為在産品內容、創業經歷、發展勢頭等諸多方面,確實有相似之處。儘管斐訊比華為年輕許多,二者體量也相差巨大。

  從銷售代理,到自主研發,到自主品牌——這是華為走過的創業路。斐訊通信創始人、董事長,1977年出生的顧國平,在二十一世紀頭十年裏,也經歷過這樣的轉變。

  資料顯示,1993年,顧國平求學于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畢業後,進入上海振華港口機械有限公司,負責客戶關係工作。但他只在這家很著名的企業工作了兩年。

  斐訊通信的前身是眾翔科技,主要靠代理髮家,代理的是一家著名的海外通訊設備品牌。當時做代理的很多,顧國平團隊做得不算早,但客戶開拓極好,銷售額很快超過10億元。

  就這樣,顧國平積累了一定的財富。2008年底,他逐漸意識到自身企業的局限性,開始選擇一些銷路較好的通信設備切入,結果發現仍然需要工廠支援。但富士康這類大企業,根本不願接他們這類創業公司的小單,而小廠的代工品質又難以達到品控要求。於是,他們開工自己的工廠。為了創立斐訊通信,顧國平和他之前一起創業的同學幫,將全部積蓄1億多元悉數拿出。

  並不諱言把華為作為標桿

  同屬通信行業,斐訊並不諱言把華為作為標桿。每年,公司堅持把銷售收入的3%—5%投入研發。目前,斐訊已擁有員工4000多名,其中技術研發人員佔55%以上。公司不僅在中國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地設立了研發基地,還在德國及美國舊金山成立研發基地,與國際化最前沿的技術接軌。在這樣的基礎上,斐訊一年申請上千項專利成為了可能。

  位於松江思賢路上的斐訊總部園,看起來就像一座小公園,裏面坐落著一棟棟別墅式辦公樓,環境有點像谷歌的隨性,可以讓研發人員無拘無束髮揮才智。“為打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員工宿舍、食堂、班車全部免費。公司目前已有上市計劃,未來員工也有望像華為員工一樣參與股權認購……”鄭敏還特別提到一點,公司食堂從不“開小灶”,高管和普通員工一樣端著盤子找座位。

  因為是代理起家,顧國平和他的夥伴一直以市場為導向,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針對性強,願意圍著客戶轉。所以,斐訊快速拓展市場,在短短六年突破了百億大關。

  但由於通訊行業太大,相對於華為、中興等巨頭來説,斐訊通信和顧國平都還是一個陌生名字。也正因為此,此前,顧國平並不討厭“小華為”的稱呼。創立伊始,他就頻頻接受採訪,表示想要打造一個“小華為”;之後,他為斐訊描述的精準行業地位,也是“國內通訊行業第二梯隊的領頭羊,緊跟行業巨頭”。作為斐訊通信的面子人物,他一點點地積攢人氣和名氣。

  對顧國平來説,“小華為”之稱,應該是個有效的行銷策略。它巧妙地對斐訊初創期的行業地位進行“認證”,也讓人們快速記住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企業。

  自我否定中的戰略機會

  過去六年,斐訊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什麼板塊?“來自硬體銷售,包括個人移動終端、智慧家庭終端、企業網終端的設備等。”鄭敏回答説。

  今年,在個人移動終端領域,斐訊推出了首款電商機型——輕客P660,3月份在京東同期預售機型中預售量排名第二;同時,該款手機還銷往德國、法國、英國、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在智慧家庭終端領域,斐訊2014年出貨量超過600萬台,佔據路由器約5%的份額,在天貓銷量品類排名第一。

  雖然通訊行業市場大,但競爭也格外激烈。斐訊能快速搶佔市場,除了靠技術創新,還採取了獨特的策略。雖然斐訊在模式上努力學習華為,但在産品銷售上卻儘量避開華為等巨頭的競爭範圍。

  目前,斐訊手機主打的都是二三線城市,其“價廉物美”的産品定位,主動避開了那些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斐訊的海外銷售額也佔到了40%左右。目前,其海外分公司已遍佈歐洲、中東、北非、俄羅斯、東南亞、拉美等全球多個區域,海外銷售的産品以個人移動終端和智慧家庭終端為主。“歐洲市場相對於國內市場,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更加冷靜,而東南亞的消費模式則更接近於中國……”顧國平如此解釋説。

  但到了眼下,鄭敏卻告訴筆者:“斐訊不會是手機廠商,也不會是設備廠商。比如手機,我們只是把其看成一個策略産品,作為個人數據的入口……”

  2012年,斐訊開始了新思考:單純的通訊設備買賣,真的可以成為未來方向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做手機還是設備,前面都已有若干“大山”擋著,斐訊不可能完全重走華為的路,更不可能在這條路上超越華為!

  自此,斐訊在戰略佈局上進行重大調整:今後,斐訊的核心價值不在設備一塊,而在於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以及數據中心、雲服務、智慧城市等終端服務。所謂系統解決方案,也是基於通訊設備的組合式解決方案,因為斐訊既有技術優勢,又有齊全的産品線。

  會不會成為“帶頭大哥”

  從製造業,到系統解決方案,再到終端服務業——這兩年,斐訊在戰略方向上“脫胎換骨”。新的戰略方向,契合了當前通訊行業的轉型趨勢,也被斐訊看成“能讓豬飛起來”的更大風口。

  “我是在2013年加盟斐訊的,之前顧總找我談了大半年。在我看來,斐訊的方向很吸引人,雖然剛起步,但已有騰飛的氣勢。”鄭敏表示,如果有好的團隊,並朝這個方向努力,斐訊很有可能獲得更大成功。而加盟斐訊前,鄭敏曾歷任UT斯達康通訊有限公司高級總監、副總裁、高級副總裁等職。

  看好斐訊的,並不止鄭敏一個人。目前,斐訊公司14名高管中,僅有3名創始人,其他11每人平均是顧國平這幾年從世界各地高薪請來的。公司資訊通信技術業務單元高級副總裁楊正洪,曾任職IBM,是知名雲計算和智慧城市專家,並曾長期負責美國國稅局和多個州的智慧城市體系架構設計和實施; 雲計算業務單元總裁賀甬鎬,曾是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IT負責人……“今年,還將有十幾名業內大佬加入斐訊。”顧國平透露。

  目前,斐訊已形成五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個人移動終端、家庭智慧終端、企業網、雲計算和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板塊,被寄予厚望。

  “三五年後,斐訊未必不會成為該領域的帶頭大哥。”有業內人士大膽預言。

  去年12月1日,對於顧國平來説,是個特殊的日子。這天,遠在千里之外的廣西北海,北生藥業召開2014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會後的董事會上,顧國平當選為北生藥業的新任董事長。

  隨著增發完成、當選新任董事長,上海斐訊接盤北生藥業的計劃終於塵埃落定。放棄IPO而入主北生藥業,顧國平説:“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用北生藥業這個資本平臺,儘快抓住智慧城市這個機會,做大做強智慧城市業務。”

  “接盤北生藥業後,斐訊將把智慧城市的業務全部平移過去。”今後,北生藥業的名字也將改為慧球科技,取“智慧地球”的意思。

  據透露,去年12月5日,慧球科技就與湖南韶山簽訂總金額達10億元的智慧城市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再加上廣西南寧35億元、安徽蕪湖20億元和江蘇沛縣10億元的訂單,上海斐訊已為上市公司帶來了總計75億元的智慧城市訂單。

  斐訊佈局“智慧城市”,並非心血來潮。他們發現,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新形態,我國已先後對外公佈了兩批共計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而業內預計,兩批試點城市拉動的智慧城市投資規模在1100億元以上。上海斐訊希望,借助上市公司的平臺,加快在智慧城市研發與運營中心項目,以及智慧城市業務的拓展,努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智慧城市建設上市公司。

  而此前,斐訊已在“智慧城市”的研究領域提前佈局。該公司分別與同濟、交大、復旦聯合成立研究機構,重點從規劃設計、人文保護、大數據分析等角度切入研究。“現在,各地都還沒弄明白:智慧城市到底該建成什麼樣?我們將發揮自身在技術、産品、理念等各方面的優勢,做好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鄭敏告訴記者,目前,斐訊已幫助廣西南寧完成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接下來就可以接入“智慧旅遊”等垂直應用系統。

  借殼上市,因為太缺錢

  “當前,在國內,智慧城市的板塊內容非常豐富,但理念和市場還比較混亂,暫時還看不到有大公司浮現出來。但三五年後,肯定會出現一批有話語權的大企業。”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目前,騰訊和阿裏等巨頭已敏銳地發現了商機,與眾多城市簽約共建智慧城市,但他們主要還是從應用層面切入,而國內做智慧城市的上市公司,也主要涉及智慧城市某一個業務,提供整體方案的還沒有。

  對此,顧國平自信滿滿:“斐訊通信的優勢不僅能做硬體,還能做軟體,能將很多部分連接整合起來,就跟汽車方向盤一樣,製造出優質方向盤是一種能力,知道為什麼這樣設計才更重要。”

  也有人提出,一旦華為進入這個領域,年輕的斐訊還有多少優勢?但顧國平認為,正因為年輕,斐訊不用顧忌沉重的包袱,説不定可以後來者居上。而擁有多個成功板塊的華為,暫時還未必看得上這個領域。

  2013年底,斐訊曾對外透露有IPO計劃,但後來卻迅速借殼上市。有人因此質疑,斐訊出現了資金短缺,借殼上市是為了快速“圈錢”。對此,鄭敏表示,並不關注網上的小道消息,借殼上市只是為了儘快抓住智慧城市的機會,若通過IPO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等不及。

  但他同時坦言,斐訊確實“缺錢”。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投入,另一方面,斐訊在數據中心板塊也開始了大手筆佈局。今後,上海斐訊將形成一個全國覆蓋、全球重點部署的數據中心網路。在這張大網中,已建和在建的數據中心機櫃達到3萬個,分佈在北京、馬鞍山、上海和南寧。到2018年左右,斐訊將在全國形成6個數據中心群,自建機櫃總數將達15萬個。

  “接下來,我們還要在德國慕尼黑和美國矽谷啟動數據中心建設。屆時,我們將成為全國最大,繼谷歌、亞馬遜之後全球第三大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提供商。”顧國平説。

  而要建成這樣的數據中心大網,斐訊至少要砸入數百億元。一旦建成,斐訊就可以形成明顯的先發優勢,與各地政府開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O2O等方面一系列的合作,力爭成為政務雲市場全國第一。在企業雲、行業雲領域,上海斐訊也將大展身手。

  與此同時,斐訊還在積極謀劃兩項海外並購。這兩項正在進行的並購業務,一項是收購法國阿爾卡特朗訊公司的企業網業務,目前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程式;另一項則是收購台灣上市企業D-Link公司的全球業務。一旦這兩項並購完成,上海斐訊在家庭寬頻終端、企業網路終端的業界排名,均將躋身全球前三。

  一系列動作,意味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但若不進行這樣的戰略佈局,當通信行業有更大機會降臨,即使能夠從中分得一杯羹,“強勢騰飛”只會成為空話。

  “眼下,公司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但困難也越來越大。相對於原來單一的製造業,如今的多業務佈局挑戰更大,團隊要承擔的也越來越多。”在鄭敏看來,這樣的過程性困難,是騰飛前必須經歷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