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寬頻提速降費難 運營商兼具公共和市場屬性

  • 發佈時間:2015-05-05 14:47: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寬頻資費偏高、寬頻速率不足”近來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工信部日前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寬頻中國”戰略,加大寬頻覆蓋率、提升寬頻速度,以緩解因供給不足而帶來的資費偏高。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資費高、速率低的背後實際上折射了國內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諸多阻力與相對遲緩,寬頻真正想要變寬、價格變親民還要跨過三道坎。

  電信資費:屢被觸動的敏感神經

  “電信資費貴不貴?”大多數用戶對此都吐槽不斷。

  北京市民朱先生選用移動4G網路“自選套餐”,每月基本費用178元,包括了70元2GB流量、88元500分鐘語音通話,及20元400條短信的手機套餐。

  然而,3月份朱先生的通信費用達到了近300元,其中除了月最低消費外,還有120余元的套餐外流量,相當於以0.29元每兆的資費超標2GB左右。

  “流量單價太高了,還是應該下降,或者有更多合理的套餐。現在4G鼓勵用戶隨時隨地看視頻,但這樣的單價設計,已經超出預期了,肯定都會格外焦慮流量多少。”他認為,超出套餐的流量單價才能顯示國內網路價格水準,而自己為2GB付出120余元,他覺得這已經超過了自己對4G更快網路、更流暢體驗的預期。

  調查中記者發現,真正能夠承擔每月資費150元以上的用戶相對較少,大多數用戶的資費均未100元以內,這群用戶也被認為是“資費敏感型”的群體。

  業內觀點認為,若單以4G網路資費來看,資費總體呈下降趨勢:2013年12月,中國首張TD-LTE牌照下發,中國移動[微網志]率先進入4G時代。北京移動試商用時的套餐顯示,4G流量資費超出套餐外為每兆1元;2014年春節過後,北京移動調整資費價格,4G資費通過增加套餐流量形式變相下降,套餐基礎價格未變化;2014年6月,中國移動全國範圍調降資費,流量單價最高下調40%,套餐外資費調整為0.29元每兆;同時,該公司推出4G自選套餐,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定制每月套餐內容。各地分公司根據情況贈送本地閒時流量等,相當於變向下調資費價格;2015年4月,北京移動推出流量促銷,手機用戶可以選擇“30元1G”或“70元3G”兩種手機疊加流量包,創下流量價格新低。

  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説,總體而言,4G網路資費持續在下降。“這受制于中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2014年雖然建設很快,但整體只有中國移動一家在積極推進,聯通和電信一直在等FDD牌照,所以整體4G市場還是起步階段。”

  那麼,資費偏高的感覺究竟是否客觀準確呢?業內專家認為,通信資費有很多衡量標準,可以從直接價格比較,即消費者為每單位流量付出的價格,這方面我國並不算高。

  電信行業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微網志]認為,與其説資費價格有多高,不如説現有技術水準和市場環境下,資費是否存在下降空間。“網費下降空間肯定有,而且還很大。但不是一下子能實現,這與技術進步相關,需要慢慢來。”

  折射寬頻建設深層次難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資費下調與寬頻提速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折射了我國寬頻建設的成本較高、投資動力不足、持續面臨阻力等深層次難題。

  網費網速與寬頻建設水準相關。以4G網路建設為例,其建設投資不僅成本回報週期長,也存在規模預支問題。“比如,中國移動如果沒有一定規模的基站、城市覆蓋,4G網路是難以試商用、商用的,消費者也不買賬。唯一的辦法就是運營商自己承擔基站建設的成本。”一位不願具名的通信行業人士表示。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國內4G用戶呈現“爆髮式增長”,3月當月凈增4G網路用戶2388萬戶,總量達到1.62億戶,今年預計突破2.5億戶。

  但業內觀察認為,這顯然還不足以規模降低資費水準。“4G去年剛剛投下去還沒有産生效益,普及率跟國際相比還在進一步提升。成本降低和充分競爭還有進一步的推動空間。”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説。

  比規模投資更令運營商頭疼的是人為阻力。上述不願具名的通信行業人士説,建設4G基站,運營企業會面臨進入公共場所、地鐵車站的難題,這些機構、寫字樓、商場及地鐵隧道等多會産生費用,有些費用甚至過高而無法推進;而進入居民區時,居民會出現如“基站輻射導致健康問題”等擔憂,從而形成阻力。

  在固網寬頻方面,建設分佈失衡與投資動力不足成了難題。調查發現,現在在城市市場中,寬頻有需求、有市場,運營商光纖到戶改造的積極性很高。但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寬頻普及和光纖改造還是相對遲緩的。

  “投資建設同樣的寬頻,偏遠地區用戶少,運營商需要花十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收回成本,這就讓很多運營商自然做出選擇,重城市、重發達市場。”項立剛説,這種失衡也導致國內寬頻整體速率偏低。

  專家認為,建設中的難題恰巧説明我國應當重新審視寬頻基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運營商在公共屬性和市場屬性間的搖擺,是造成當前寬頻建設難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有些運營商地方公司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指標很重,基本上也都是靠著盈利地區的收入、盈利業務的收入,補足持續建設的虧空,這並不可持續。”一位接近運營商的業內人士説。

  需真正引入競爭

  4月16日,工業和資訊化部表示,將加大今年寬頻專項行動中“加快4G建設”“大幅提升網速”等重點工作的推進力度,使老百姓上網速度更快,價格更優惠。

  4月28日,工信部進一步將指標細化為:到年底8兆以上寬頻覆蓋率達到55%,年比年增長9個百分點;在有條件的地區直接推廣50兆、100兆高頻寬的接入;加大投資建設4G,今年4G用戶能超過2.5億。

  然而,專家普遍認為,要確保上述計劃有效推進,除降低資費外,相關部門和企業仍需跨越兩道坎。

  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寬頻多些“普遍服務”的公共色彩。

  專家指出,我國應完善寬頻作為普遍服務的機制,鼓勵支撐運營商建設寬頻。“寬頻對於資訊消費的意義重大,圍繞著寬頻網路而産生、寬頻引領的消費,如終端、服務等潛力巨大,寬頻建設對國家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項立剛認為,針對寬頻建設東西部不平衡、發達與偏遠市場的不平衡,相關部門可探索激勵、扶持機制,“唯有此,運營商才能有建設網路的積極性,才能推動寬頻整體提速。”

  “在有些發達國家,政府採用寬頻建設普遍服務基金等形式,集運營商、市場機構、政府等多方面資金,對回報慢、投入多的寬頻建設進行政策性、市場性扶持。”一位通信行業專家認為,市場化的投資引導機制可成為國內建設的探索。

  此外,也要讓民營資本有序、有效進入通信行業。

  記者了解到,自發放牌照以來,國內虛擬運營商總體用戶規模為400萬左右,真正有效開卡活躍用戶僅為200余萬。在虛商運營者看來,這一數據既低於業內預期,也遠不能起到“引入競爭”的“鯰魚效應”。

  “虛擬運營商在進入電信領域裏面時候,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基礎運營商能力開放有限,4G業務遲遲難以開放給移動轉售等等,加之通信資源批零倒挂等情況,讓170號段叫好不叫座。”虛擬運營商領域的一位專家説。

  因此,要讓通信行業真正引入競爭,讓競爭促進服務、建設提速,主管部門和運營企業間仍需再邁出一步。

寬頻中國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萬馬科技 29.18 4.07%
2 海能達 12.15 3.58%
3 盛洋科技 11.95 2.75%
4 長江通信 26.61 2.58%
5 中興通訊 30.82 2.2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光環新網 18.24 -2.72%
2 東土科技 16.38 -1.92%
3 三環集團 23.78 -1.45%
4 中國聯通 5.70 -1.21%
5 鵬博士 14.89 -1.00%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