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基美影業凈利一年猛增5倍揭秘:"海淘"進口買斷片

  • 發佈時間:2015-05-05 07: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2015年3月上映的《颶風營救3》,總票房收入超2億元,讓基美影業一躍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

  成立於2008年的基美影業,主要從事進口買斷片的協助推廣,從而獲取相應的票房分成,該項業務也為基美影業貢獻了90%的營業收入。記者梳理髮現,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業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約為932萬、1166萬、808萬和5308萬元,盈利不斷走高是其進口買斷片“熱賣”的結果。《超體》等四部2014年公映的進口買斷片票房收入合計5.43億元,直接帶動基美影業盈利水準同比增長556.71%。

  根據規定,目前進口影片只能由中影集團和華夏影業經營,由於他們重視進口分賬大片,進口買斷片一直被冷落,基美影業等民營電影企業才有了機會。但隨著進口買斷片市場的火爆,不僅吸引了新進入者,中影集團和華夏影業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每年30余部進口買斷片配額將面臨“狼多肉少”的局面。

  為此,基美影業開始借助新三板進行融資,不斷擴大業務版圖,加大自主投資影視劇的力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自2013年12月登陸新三板以來,基美影業投資設立了5家全資子公司,一家參股公司,投入總額約1.02億元;而其2014年營業收入也不過1.54億元。

  基美影業董秘李蓓向記者表示,這樣做公司在影視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會更加全面一點。

  進口買斷片爭氣 基美影業賺錢

  基美影業主營業務是海外影片,就是通常所説“進口買斷片”,公司也逐步介入影片的投資和製作,尤其是中外合拍片的投資和製作,但公司目前收入的主要來源仍是進口買斷片的協助推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業營業收入分別約為3753萬元、3942萬元、4839萬元和1.54億元,其中影片協助推廣收入佔比分別約為85.72%、90.12%、90.2%和93.51%。

  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業協助推廣的影片分別為3部、3部、2部和4部,票房總計分別約為1.14億元、1.23億元、1.48億元和5.43億元;基美影業因此獲得的票房分成收入分別約為3217萬元、3552萬元、4365萬元和1.44億元。據基美影業方面透露,協助推廣的毛利率比較穩定,約為75%左右,“協助推廣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影片公映的票房分賬,約佔影片票房收入的25%~30%不等。”以2012年、2013年為例,基美影業協助推廣成本分別約為788萬和855萬元,佔其相應收入比例分別約為22%和20%。

  2014年基美影業收入達1.54億元,同比增長218.4%,主要是其協助推廣的《超體》、《暴力街區》、《美國騙局》和《別惹我》四部影片平均票房都在2000萬元以上,其中《超體》和《暴力街區》票房更是高達2.78億元和1.87億元,在去年33部進口買斷片中,僅次於《敢死隊3》和《神偷奶爸2》。

  2015年3月上映的《颶風營救3》,最終取得約2.04億元票房收入,按照25%~30%的分成比例來計算,可産生5100萬~6120萬元的收入。今年其協助推廣的影片還包括《玩命速遞4》、《小王子》、《王子與108煞》和《精靈旅社2》。

  基美影業進口影片版權銷售業務收入不高,2011年到2014年分別約為536萬元、390萬元、474萬元和853萬元,且業務開展得不是很順利。2012年,基美影業採購電影《鐵血精英》、《在劫難逃》版權成本高於版權轉讓所取得的收入,導致當年公司該業務毛利虧損約100萬元;此外,基美影業曾引進的《活埋》和《百戰天蟲》,也未取得廣電總局下發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因為無法上映,也就沒有票房成績。

  借助新三板 一個月擬融資逾4億元

  其實,我國每年都有不少引進的海外影片,因未能取得公映許可證而“胎死腹中”。同時,中影集團和華夏影業也逐漸重視進口買斷片業務,市場蛋糕可能會越分越小。為追求長期發展,基美影業開始借助新三板融資,為自主投拍影視劇提供資金支援。

  截至2014年底,高敬東是基美影業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68.51%。但自2015年以來,基美影業頻繁融資引進了不少機構投資者。

  2月16日,基美影業宣佈,擬發行不超過200萬股,發行價格為19.25元/股,預計募集資金不超過3850萬元;3月3日,基美影業再次表示,擬以23.8元/股的價格,發行不超過1600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3.8億元。兩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合計4.185億元。

  東方證券、天風證券、華鑫證券、華福證券、太平洋證券和首創證券等機構投資者,都通過認購股票的方式,成為基美影業股東。

  北大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等業內人士指出,資金對於影視公司來説特別重要,影視劇拍攝期間也就幾個月,但會花大部分資金,資金的回收卻要等到上映之後;同時,引進機構投資者不僅可以提供資金支援,也有助於基美影業日後“跳板”到滬深交易所。

  李蓓向記者坦言,融資之後,公司會加大對自主投拍影視劇的投資力度。2014基美影業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擬投資及製作的影片有《勇士之門(3D)》、《克隆人》9部影片,目前有的正籌劃拍攝,有的還在改編劇本。

  不過,基美影業卻在自主投拍影視劇上栽過跟頭。2011年,基美影業首次嘗試投資拍攝國産影片《敏感事件》,但票房只有230萬,由此産生了約400萬元的損失,而其當年的凈利潤也不過932萬元。同年,基美影業還投拍了《血肉相連》,卻沒有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投資款也打了水漂。

  在美國設立全資子公司 加強國際合作

  今年以來,基美影業設立了一系列子公司,業務已覆蓋動漫、娛樂經紀、電視劇、綜藝和電影。

  李蓓告訴記者,設立子公司也是為公司業務服務的,各方面功能的齊全會使公司在業務拓展上更加順暢。

  記者注意到,基美影業斥資800萬美元在美國設立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為影視劇投資、影視劇版權貿易等。基美影業方面透露,公司與歐美主流電影製片商如EuropaCorp、CompanyFilms等有良好的合作關係。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美影業佈局美國主要是為了搭上歐美國主流製片商,從而也為日後搶佔中外合拍片乃至推廣國産片“搭橋鋪路”。

  在影片投資風險的把控上,基美影業模倣BlissMedia等國際巨頭,採取了“劇本研發+預算控制+國際預售”的模式。BlissMedia是美國Cosmos影業公司旗下影視傳媒品牌公司之一,總部位於洛杉磯,2010年全面進駐中國,主業包括世界各國特別是與中國的合拍電影的製作、項目融資、內容買斷、版權發售及藝人國際宣傳推廣。

  公開資料顯示,比爾·麥克尼柯作為BlissMedia管理合夥人,曾任職福克斯首席執行官,也曾擔任奧斯卡評委會主席。BlissMedia投資拍攝的《日月人魚》,范冰冰也是主演之一,該片共4000萬美元的製作費用,目前已通過國際預售收回3300萬美元左右。“華誼兄弟、樂視影業也都在美國設立了子公司,華策影視在香港有子公司,主要是為了加強與國際影視巨頭合作,一方面加大海外影片的引進及合作拍攝,一方面也是為了推廣自己的國産片,通過全球預售和退稅加速成本攤銷。”陳少峰等上述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