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昨集體宣佈換帥
- 發佈時間:2015-05-05 02:35:10 來源:今日早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多家央企人事大調整
“三桶油”昨集體宣佈換帥
“五一”假期,網上流傳著六大央企董事長將集體換人的消息。
昨天,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官方網站發佈的最新公告,宣佈了主要領導調整的權威資訊。
其中,王玉普任中石化董事長、王宜林任中石油董事長、楊華任中海油董事長。
另外,鞍山鋼鐵集團、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也宣佈了高層人事調整消息。
人事調整
中石油:
王宜林任董事長
周吉平到齡退出領導班子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官方網站消息,5月4日下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佈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王宜林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周吉平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到齡退出領導班子。董事長職務的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程式辦理。
王宜林,2003年開始出任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2011年04月,調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中海油同日宣佈:免去王宜林中海油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楊華任中海油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總經理職務。
中石化:
王玉普接棒傅成玉
中石化迎來正部級掌門
昨天下午,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正式“換帥”,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玉普接替64歲的傅成玉出任中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到齡退休的傅成玉1951年生,是石油領域“老兵”,曾擔任中海油集團董事長,2011年4月調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據國務院部委人物庫資料,王玉普現年59歲,長期在大慶油田工作,曾擔任黑龍江省副省長,2013年出任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被明確為正部長級。
資料顯示,目前國資委管理的112家央企中,有53家是副部長級,王玉普此番履新中石化,使得中石化集團成為國資委下屬央企中唯一一家掌門人為正部級的央企。目前中國最知名的正部級央企是2013年鐵道部被撤銷後組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鐵總”是中央管理(由財政部管理)的正部級國有獨資企業,註冊資金10360億元。
中海油:
楊華任董事長
之前已在中海油工作33年
昨天,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官網發佈的最新公告顯示,楊華被任命為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公告中稱,當天下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召開了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佈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楊華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職務;免去王宜林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另有任用。
從簡歷可以看出,楊華自1982年大學畢業後入職中海油,目前已在中海油工作33年。
業績
“三桶油”的一季報:凈利大幅下滑
隨著2015年一季報披露完畢,“三桶油”的一季報已經全部出爐,從業績來看,“三桶油”一季度再次遭到油價下跌的重創,凈利大幅下滑。
根據中石油的一季報,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103億元,同比下降22%;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1.5億元,同比下降82%。其中,受平均原油實現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勘探與生産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72.99億元,同比下降67.2%。
一季報還顯示,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公司原油平均實現價格為48.87美元/桶,同比下降51.2%。
國際油價是決定中石油盈利的關鍵點,公司盈利主要來自於勘探與生産。
尤為悲觀的是,中石油還表示,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2015年一季度原油價格低位震蕩,若2015年二季度價格水準延續低位運作,公司原油實現價格預期同比降幅較大。預計公司2015年半年度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將發生大幅下降。
此外,中海油的一季報顯示,由於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期內公司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355.4億元,同比下降39.9%;平均實現油價為53.40美元/桶,同比下降49.0%;天然氣的平均實現價格為6.68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5.5%。
實際上,從剛剛發佈完畢的2014年年報來看,三桶油2014年的凈利潤已經受到油價下跌的影響,並不理想。
年報顯示,中石油去年實現凈利潤1071.73億元,同比下降17.30%;中石化實現營業收入28259.14億元,同比下降1.90%;實現凈利潤474.30億元,同比下降29.40%;中海油實現營收2746.34億元,同比下降3.9%,實現凈利潤601.99億元,同比增長6.6%。
銀河證券研究員裘孝鋒認為,隨著油價的見底回升,中石化業績在一季度繼續築底,後面有望逐季度好轉。而中石油業績將在今年一季度見底。
“低油價對中石油業績衝擊明顯,隨著油價的逐步反彈,公司經營情況在二季度也有望好轉。”安信證券分析師表示。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供大於求的特徵仍然存在,油價依然在承壓前行。
分析
國家石油公司改革的邏輯起點
□朱彤
多年來,以中石油和中石化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即俗稱的“石油央企”因壟斷而引發的各種問題廣為社會詬病。在“成品油斷供”,“油價跟漲不跟跌”,乃至“油品升級”等問題上,石油央企幾乎都成為“千夫所指”。
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看,石油央企改革已經成為我國油氣體制改革不容回避的內容。在有關石油央企改革的討論中,“拆分”與“合併”石油央企是其中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並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然而,筆者認為,拆分和合併作為重構市場結構的一種手段,並不能真正解決石油央企的問題。如果有關石油央企改革的討論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如何拆分”或“合併”,而對“我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國家石油公司”等基本問題不做探討,那麼新一輪國家石油公司改革的效果,可能不會像想像中那樣樂觀。
回顧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油氣央企,即國家石油公司改革歷史,以及圍繞國家石油公司改革産生的爭論,可以發現,各方對於國家石油公司改革的分歧一直很大。政府(和國資主管部門)推進國家石油公司改革核心目標一直沒變,那就是要打造可以與國際石油巨頭競爭和匹敵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
不同階段的拆分、合併,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
但事實證明,靠抑制國內競爭和犧牲國內效率的方式,十五年來我們也沒有培育出國家石油公司足以與跨國石油公司匹敵的競爭力。部分學者、地方油氣企業和民企希望通過拆分方式打破壟斷,獲得市場準入機會。消費者希望引入競爭降低油價。而具有行政壟斷地位的油氣央企則抱怨政府干預太多,決策不靈活,不利於企業經營,希望進一步改革獲得更大的經營“自主權”。
這些反映不同利益訴求的分歧和爭論難以調和是很正常的。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家石油公司改革過去十五年來的推進結果是:表面反映的是政府主導及其訴求(企業做強),其實實現的是央企的壟斷利益最大化(大而不強)。新一輪國家石油公司改革如果依然局限在“合併方案”上做文章,在破除導致國家石油公司患上“軟骨病”的行政壟斷方面繼續無所作為,恐怕走不出“大而不強”的輪迴。
要防止這一尷尬局面的出現,需要主導國家石油公司改革的政府有關部門能夠跳出利益糾葛的局限,將改革的重點從“拆分合併”問題轉移到“我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國家石油公司”,以及“通過什麼樣的機制來確保國家石油公司的商業目標和非商業目標各得其所”等根本性問題上來,儘量避免見招拆招式的改革措施。簡而言之,圍繞培育真正屬於“國家”和“全民共用”的國家石油公司,應成為是國家石油公司新一輪改革的邏輯起點。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室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