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救援期一刻不能耽誤
- 發佈時間:2015-04-27 05:52:3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受尼泊爾8.1級地震影響,截至4月26日23時,地震造成西藏境內死亡20人,其中聶拉木縣9人,吉隆縣7人,定日縣4人,失蹤4人,受傷58人,1263戶房屋和1座寺廟倒塌,10641戶房屋和54座寺廟出現不同程度受損。
搶時間
地震發生後,西藏全區各級各部門緊急行動,以最快速度組織開展各項抗震救災工作。26日上午,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全國來到自治區抗震救災後方指揮部,仔細查看西藏自治區衛星影像圖、日喀則市衛星遙感監測圖,並通過視頻與前方指揮部和作業點聯繫。
陳全國要求,充分用好48小時、72小時黃金救援期,組織專業力量、發動幹部群眾,千方百計、毫不停頓地開展人員搜救,不放過每一間倒塌房屋。對交通中斷的災區,要組織小分隊、突擊隊徒步進入,第一時間補充災區救援力量。
截至26日17時,西藏公安消防部隊257名官兵在重災區展開“地毯式”搜救。地震發生後,日喀則市消防支隊增援力量兵分兩路趕往重災區聶拉木縣和吉隆縣。26日3時40分,第一分隊到達聶拉木縣城;5時攜帶生命探測儀等裝備徒步挺進交通中斷的樟木鎮;10時31分第二支分隊到達吉隆縣吉隆鎮,迅速領受任務,深入受災嚴重的吉甫村、朗木村開展搜救。此外,拉薩、山南等消防支隊已迅速集結3支地震救援隊正趕赴災區。
運物資
為了支援西藏自治區邊境縣受尼泊爾8.1級地震影響應急恢復建設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26日緊急下達西藏自治區中央預算內應急補助投資3000萬元,用於災區公益性設施和基礎設施應急恢復建設。
民政部緊急從拉薩、西寧、格爾木、武漢等4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調撥5000頂棉帳篷、3萬件棉大衣、3萬床棉被和1.5萬張折疊床、1.5萬條睡袋等中央救災儲備物資,幫助災區做好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工作。自治區的區、地、縣三級已緊急調運發放2.1萬頂帳篷、2.3萬套棉衣褲以及食品、藥品、飲用水等救災物資。
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導西藏衛生計生部門組織開展醫療衛生救援;通知四川、重慶、雲南的3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緊急待命,做好隨時赴災區馳援準備。地震發生後,日喀則當地市縣衛生局立即組織醫療機構開展傷員搜尋和救治工作。日喀則市衛生局當天派出10余人的醫療隊到一線工作。西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連夜派出2批約20人醫療隊趕赴災區,並於26日一早派出由40余名醫護人員和10台救援車輛組成的移動醫院趕赴災區。
中國紅十字會已緊急啟動Ⅲ級應急響應,組織開展人道援助。向災區緊急調運棉帳篷、棉被、衣物等價值101.51萬元人民幣的救災款物,西藏自治區日喀則紅十字會已趕赴災區開展救災工作。
暢交通
交通運輸部召開緊急會商會議,宣佈啟動Ⅳ級應急響應,全力搶通日喀則市聶拉木、定日、吉隆等縣受損公路,切實做好保通、保運輸、保安全、保邊防社會局勢穩定等各項工作。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路網中心獲悉,截至4月26日22時,地震造成國道318線聶拉木至定日段塌方體阻斷公路,現經5次爆破已搶通,目前已正常通行。聶拉木縣城通往樟木鎮公路嚴重受損,現已搶通11公里,其餘路段正在全力搶通中。國道216線吉隆縣城至吉隆鎮段受損公路已經搶通,吉隆鎮至熱索橋方向28千米處塌方形成堰塞湖,目前已實行交通管制。國道219線通行正常,未發現道路受損情況。
中國民航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一方面積極部署西藏自治區內航空運輸救援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加大運力,滿足人員和物資調配。地震發生後,民航西藏區局立即啟動航空運輸應急保障預案。一是協調航空公司妥善安置乘坐CA408航班和3U8720航班由拉薩前往成都的旅客;二是成立“4·25”地震航空應急保障領導小組,協調部署區內航空運輸救援總體工作;三是確保應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四是要求拉薩貢嘎機場和日喀則機場充分發揮救災物資運輸前沿陣地作用。
保服務
記者從工信部獲悉,截至4月26日15時,受地震影響,日喀則地區聶拉木、吉隆、定日、定結等四縣共有66個基站因傳輸中斷退服。地震還導致西藏電信聶拉木至樟木口岸二幹光纜中斷,以及部分本地光纜環路中斷,造成聶拉木縣樟木鎮、定日縣絨轄鄉通信全阻。
地震發生後,工信部應急通信指揮中心立即與西藏自治區通信管理局和三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建立視頻連接,協調各部門應急處置。目前,西藏通信業共出動應急通信保障人員157人,應急車輛36台趕赴災區。截至4月26日15時,已搶通了珠峰大本營及聶拉木縣曲鄉各1個基站,以及通往聶拉木、樟木、吉隆等方向多處光纜中斷點,並開展了欠費不停機、免費報平安、尋親熱線等便民服務。
在獲悉地震消息的第一時間,中國氣象局緊急聯繫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安排部署抗震救災事宜。相關氣象臺立即開始執行全員24小時值守制度,全員在崗,加強天氣監控和會商,及時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聯繫溝通,發佈實況、氣象專報等氣象服務産品,做好地震災區的專題氣象保障服務和衍生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綜合本報記者代玲、齊慧、馮其予、黃鑫、杜芳 通訊員吳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