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與土地打捆流轉疏通末級渠係“毛細血管”

  • 發佈時間:2015-04-21 06:29:43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試點

  □本報記者 王成棟

  4月16日中午,太陽有些毒。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耘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育秧中心,負責人尹遙霞正忙著給秧苗澆水。

  即便這裡已經接近半個月沒有下過透雨,但尹遙霞並不擔心——已經硬化的渠道修到了自家的田頭,而上游直接連到都江堰灌區外江管理處,用水完全不成問題。這得益於兩年前崇州試水末級渠係建管新模式——將水渠與農田打捆一起流轉,並給出由政府與業主/農戶共同出資修建農田水利等優惠政策。

  從今年春季開始,這一模式在成都全域鋪開。那麼,這一模式究竟有何優勢?

  A

  困境

  資金難解決,産權不明晰,末級渠係管護成難題

  地處川西平壩地區的崇州市,農業生産用水主要來自於都江堰的外江管理處,境內渠道四通八達。全市支渠、鬥渠總長度超過120公里,末級渠係更是長達近700公里。

  根據都江堰灌區水渠分級管理的原則,對於支渠、鬥渠,崇州市可通過下設的水務站、流域管理站管護,而對於綿延數百公里的末級渠係,則只能依靠末級渠道所在的村集體。

  然而,多年來,由於産權不明、責任不清,末級渠係淤泥堵塞、佈滿雜草。尤其是在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大背景下,水渠與土地相分離的弊端日顯。流入土地的業主往往面臨著這樣的困惑:我該出資修水渠嗎?使用權歸我嗎?更為關鍵的是,整修末級渠係的花費很高——在崇州,如果要硬化寬一米、深一米的水渠,投資接近50元/米。這筆投資,往往讓業主望而卻步。

  農戶守著灌區沒水用,成為了過去崇州的真實狀態。

  “這個‘毛細血管’(末級渠係)很小,卻是農業生産的關鍵。”群安村黨支部書記胡水金回憶,以前每到春耕春灌時,灌區放下來的水,常常遇到“腸梗阻”。

  不僅影響農業生産,還浪費水資源。在當地末級渠係硬化之前,“基本上一半的水都浪費了。”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回憶,當時崇州的這種情況在成都周邊並不少見。

  B

  探索

  末級渠係與土地打捆流轉,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管

  2013年2月,在榿泉鎮周邊流轉了近600畝土地的尹遙霞和丈夫,發現田裏面臨著無水可用的窘境——流轉的土地上,雖然擁有3公里渠道,但是因為沒有硬化,已經很難發揮作用。

  不如拿錢自己修。但尹遙霞的這個念頭很快就被澆滅了。

  首先是太貴。如果要修,需要3萬元清理費,15萬元硬化費。這筆支出對於尹遙霞而言,實在是一筆鉅款。其次,這些渠道修完之後,所有權仍然屬於村集體,加之在大灌區存在上下游用戶等問題,連優先使用權都無法保證。

  一方面是修建資金難題,一方面是産權責任問題,怎麼辦?

  轉機很快出現。

  崇州市水務局提出了末級渠係建管新模式:業主在流轉土地之時,可以將配套的水渠整體流轉;業主/農戶修建水渠可以申請市級財政資金,只要設計方案經市級水務部門審核通過,市級財政可承擔7成的修建費用,但是業主/農戶必須承擔水渠的管護職責。

  成都市水務局總工程師季建表示,當時在崇州試點新模式,目的主要有二:適應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趨勢,打破農田水利與土地分離的局面;引入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的建管,減輕財政壓力。

  尹遙霞回憶,當時正在為如何整修渠道發愁的她,在得知消息後立即找到了胡水金,要求流轉田地周邊的水渠,並申請整修、硬化水渠。很快,群安村委會當場與她簽訂了流轉協議——3公里水渠每年120元流轉費,共流轉5年。

  2013年3月8日,崇州市水務局正式同意了尹遙霞的水渠修整、硬化方案。經過半個月的施工,2013年3月24日,尹遙霞家的水渠修建完成並通過驗收,尹遙霞也拿到了12.6萬元的市級財政的費用補貼。

  C

  成效

  崇州已整修三分之一渠係,成都今年在全市範圍推廣

  新模式已實施兩年,成效究竟如何?4月16日下午,在尹遙霞的帶領下,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在群安村外,緊靠著村道的就是尹遙霞流轉的土地和水渠。如今,渠道內整潔異常,渠道的一側是已經結莢的油菜。

  “整修過後,説用水就能用得上。”尹遙霞説,在3月初,她花3000元把渠道清理了一遍,再過一個月,油菜就會收割完畢,水稻栽插就要開始。

  用水無阻,田裏的産出也有保證。根據崇州市農業部門測算,水渠修通後,尹遙霞流轉的土地每年每畝可多産菜油25斤,按照1.2元/斤計算,可以多收入18000元。在大春,每畝水稻可以多産120斤,按照1.3元/斤計算,可以多收入93600元。“換句話説,修整完水渠的第一年,她就收回了投資。”崇州市水務局局長馬永忠説,從政府的角度,則彌補了末級渠係管護力量不足等缺陷。而從都江堰灌區的角度而言,渠道硬化、管護能力的提升,有助於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如今,崇州市已經大面積推行水渠與土地打捆流轉和渠道休整、硬化政府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模式,按照此模式整修的末級渠係已達230公里,佔總長度的三分之一。而全市的渠道用水系數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準。“崇州模式所修建的農田水利經營收益,主要通過豐産穩産來體現,並且,等到土地流轉期滿,水利設施是完整的。”省農水局負責人認為,崇州的模式緩解了財政興修農田水利的壓力,分擔了水務部門的管護壓力,提高了農業産出,值得我省各大灌區借鑒。今年大春開始,成都已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崇州模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