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攜手共建“大南昌”都市圈

  • 發佈時間:2015-04-21 01:31:58  來源:江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季、春雨、春的氣息。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此時此刻,北京傳來喜訊:《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緊接著,國務院又批復了該《規劃》。《規劃》首次將南昌這個 “全國四線城市”提升到與武漢、長沙並列為“中心城市地位”的高度,這也給江西帶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好機遇。

  同時,《規劃》也給三個中心城市提出了“優化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交通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打造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責任和重擔。

  可見,要做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必先做大做強武漢、長沙、南昌三個省會城市。面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南昌該如何強起來?如何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和風向標和全省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借鑒武漢城市圈成功典範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和長沙,很早就在“做大做強省會城市”方面做了嘗試和實踐。湖南提出以長沙為中心,構建“3+5”的 “大長株潭”城市群;而武漢提出的“1+8武漢圈”,更是全國的典範。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周邊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

  “1+8武漢圈”分三個圈層,以武漢主城區為核心,形成的第一圈是距武漢中心城區80公里以內的“核心圈”,第二圈是80-150公里的“緊密圈”,第三圈是150-300公里的“輻射圈”。屆時,武漢城市圈將成為由33座城市組成的巨大城市群,實現商業、旅遊、交通等方面的經濟一體化區域。

  “1+8武漢圈”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十大産業鏈、五種模式”。十大産業鏈:汽車、電子、鋼鐵、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産業鏈。

  五種模式:1、總部在武漢、基地在周邊的“總部模式”;2、研發在武漢、産業基地在周邊的“孵化模式”;3、行銷在武漢、産品在周邊的“店廠模式”;4、註冊在武漢、生産在周邊的“分家模式”;5、生産主體在武漢、輔助産品在周邊的“産業鏈模式”。

  為做好“1+8武漢圈”,武漢市組建了跨區域的利益協調機制——武漢城市圈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以突破地區分割和行政體制障礙,實現利益共用。通過建設高速公路與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路,形成從武漢至周邊8市的“一小時經濟圈”。

  構建南昌一小時經濟圈

  作為第5個國家級城市群之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三大組成部分。在江西,則涵蓋除贛州之外的10個地市。由此,“省城一小時經濟圈”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強調: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打造全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戰略支點、重要的先進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宜居都市、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同時建設“南昌都市區”,包括以南昌市中心城區為核心周邊100公里範圍的區域,含南昌市中心城區以及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奉新縣、靖安縣、東鄉縣、鄱陽縣、余幹縣、萬年縣、永修縣等一小時經濟區。

  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南昌市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目前正圍繞“産業發展強起來、城市建設管理強起來、輻射帶動強起來、作風建設強起來”精準發力,為打造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注入了新的動力。

  産業強則城市強。南昌市進一步發揮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和臨空經濟區的優勢,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積極引導汽車、食品、電子資訊、新材料四大千億産業集群,大力支援航空、機電、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新能源五大500億産業集群集聚發展。與此同時,加快建設全省金融商務區,進一步強化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的輻射功能,積極打造“一小時經濟圈”、“一小時生活圈”、“一小時服務圈”。

  “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構建全省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思路。為“做強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體、龍頭昂起”,省委部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江西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了“構建南昌一小時經濟圈”的區域合作目標,也提出了“促進昌九共融”和“推進昌撫一體化”的區域合作要求。即“一圈兩化”:“南昌一小時經濟圈”、“昌九一體化”、“昌撫一體化”。

  狹義的“南昌一小時經濟圈”包括永修、臨川、豐城、樟樹、高安、靖安、奉新、余幹8個縣市區,而廣義的“南昌一小時經濟圈”則包括14個縣區。這些城市在地理上都相距100-150公里的範圍,地緣優勢將他們緊緊相連,也給這些城市的抱團發展提供了條件與契機。

  打造“南昌一小時經濟圈”,推進“昌九一體化”、“昌撫一體化”,可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實現資源共用、區域産業互補,有利於發揮“1+1>2”的聚合效應,可促成重大項目的對接與合作,實現區域資源共用,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實現共贏,提高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共同繁榮。

  《財經》版從本期開始開闢《打造大南昌都市圈》專欄,陸續報道周邊縣區融入大南昌的發展思路與舉措,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姚文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