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轉型做智慧電網
- 發佈時間:2015-04-20 06:29:43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記者 張希) 24歲第一次赴戰地伊拉克採訪,32歲赴葉門採訪到葉門反對派領導人薩迪克·艾哈邁爾……近日,當環球時報戰地記者、南京人陸雲出現在本報記者眼前時,他已經換了新身份——智慧電網産業從業者。
打開手中的筆記型電腦,螢幕上各種曲線圖隨著時間流逝變換著數字、形狀。陸雲説,這些圖表,實時體現著中國南京軟體谷紫金雨花創業特別社區兩棟辦公樓的用電情況。
作為創業載體,紫金雨花創業特別社區裏各種企業星羅棋佈。過去收電費的方式是,供電部門先根據總表,向特別社區收取費用,特別社區墊付資金後,再挨家挨戶分別收電費。但是問題來了,供電局收的電費,和特別社區收上來的電費竟然“對不上”,一年要倒貼20萬—30萬元。
“我們到府一查,原因很多,有的企業用的是老款電錶,走得不準,還有地方出現了線損。”陸雲説,他做的項目叫電力需求側管理智慧應用雲平臺,這個雲平臺像個“醫生”,精準把脈、專治跑冒滴漏。方法很簡單,給電力的每一個回路安裝一個特殊“小匣子”,“小匣子”可以實時向雲平臺反饋每一個辦公室、食堂,甚至每一台機器的用電情況。這套系統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構造挺複雜,綜合利用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處理、電力電能專家分析系統等一系列技術。採集資訊的頻率是一分鐘一次,比國內同類産品快5倍。一套系統可以同時監控100萬個“小匣子”,容量是同行的10倍。
用上它的好處是,檢測精準,收電費再也不會“對不上賬”,而且還可以幫助用戶精細化管理。比如,工廠裏,大型機器是“電老虎”,如果3個班組輪流用,同樣的工作量,管理者可以通過對比哪個班組用電最少,來糾正工人的操作問題。“我們會根據大數據分析,幫助企業做用電管理,還可以把匯總到的海量數據提供給政府,作為規劃有序用電的依據。”
很多人對於陸雲進入智慧電網行業非常意外。其實他出生在電力之家。他爸爸的爺爺是上海第一代電力工人,他的爺爺參與了南京第一條輸變電線路的設計,他的爸爸和很多親戚都在這個行業。倒是陸雲選擇當記者在家人眼中是個大意外。
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陸雲在新華社、環球時報都工作過。南京不少人熟悉他,是因為2003年,當時年僅24歲的陸雲就去戰地伊拉克採訪了一個月,最近的一次,導彈打到了離他僅5分鐘路程的商業中心。2011年,葉門反對派領導人薩迪克·艾哈邁爾受葉門政府通緝,一直行蹤神秘,但這位領導人卻秘密接受了陸雲的採訪。
幹過媒體,去過戰地,如今愛“折騰”的陸雲想換一個跑道,向新的領域挑戰。2013年底,他作為大股東創辦南京士龍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我有行業資源、有政策敏感性,市場派和電力行業的技術派正好互補。目前公司核心團隊有6個人,除了我其他都是電力行業資深研發人員。當前智慧電網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但是很多企業‘扎堆’于産業上游,而我們關注的是智慧電網産業鏈的最末梢,對電力入戶之後進行監測和分析,推進節能。”陸雲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