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全球支付量回落僅是短暫插曲
- 發佈時間:2015-04-16 15:43:5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李建華 王建華)國際專業機構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人民幣全球使用量和支付份額均出現回落。不過,它只是人民幣國際化樂章中的一個短暫插曲。
金融和貿易分析人士説,人民幣全球使用量和支付份額的回落,只是一種短暫的正常波動,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遭遇挫折。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日前發佈的最新監測數據,今年2月,人民幣全球支付份額從去年2.2%下降到1.8%,其全球排名也從此前最高的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此外,離岸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券發行量也大幅減少。這可能預示著,此類債券的發行將自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發行量減少現象。
匯豐銀行的調查報告也顯示,今年希望在跨境業務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的全球企業有所減少。在目前尚未使用人民幣的公司中,打算開始使用人民幣的僅為27%,低於2014年的32%。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除去春節的季節性因素,匯率動蕩、貿易增速回落以及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化等綜合因素致使2月份人民幣國際使用量減少。
在今年2月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性加大,並跌至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同時隨著歐洲大規模量化寬鬆推出期的臨近,人民幣兌歐元持續快速升值。
分析人士表示,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降低了借款成本,使更多的企業在海外融資時轉向了歐元債券。
近些年,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多使用人民幣結算,其中,進口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比例更高,但隨著今年前兩個月進口貿易的大幅下滑,人民幣使用量也隨之減少。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1.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6661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20.1%。
經季節調整法消除春節因素後,今年前2個月中國進出口額下降7.2%,其中,出口僅增長1.2%,進口下降17.3%。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説,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仍然低迷,大幅拉低中國進口值增速,這是近期中國進口值下降的主要因素。
另外,世界經濟格局分化加劇,主要經濟體匯率變動頻繁,一些地區的地緣政治衝突有增無減,這些不確定性影響了中國對外貿易,加之部分“走出去”中國企業有所回流,也是造成人民幣全球使用量和支付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
趙錫軍表示,人民幣全球使用量和支付份額的下跌並不表明其國際化進程遭遇了挫折,反而顯示人民幣正在成為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SWIFT報告稱,儘管按金額計香港仍佔全球人民幣支付市場70%以上份額,但香港以外的離岸中心2月處理全球人民幣支付已佔25%,比兩年前的17%顯著增加。
此前數月,隨著全球各地其他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出現,人民幣國際使用範圍不斷擴大。這些新設的結算中心包括曼谷、多哈、法蘭克福、吉隆坡、盧森堡、巴黎、首爾、多倫多和雪梨等。
SWIFT亞太區支付主管邁克爾·穆恩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使用人民幣是人民幣日益國際化的最有力佐證。”
自2009年中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之快其實是超出預期的。
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中的使用快速增加,並成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此外,隨著人民幣離岸市場蓬勃發展,人民幣離岸債券發行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央行決定將人民幣納入其儲備資産。
2014年,中國推出了滬港通,這是一種以人民幣計價的跨境股票交易通道安排。此外,中國在15個國際金融中心指定了人民幣清算行。
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與20多家外國央行簽署了總額逾2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2014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的支付金額增長高達20.3%,明顯高於同期其他貨幣支付金額增長的14.9%,並超過加拿大元和澳元,在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名列第五,僅居日元、英鎊、歐元和美元之後。而2013年1月,人民幣在該項排名中僅列第13位。
今年晚些時候,人民幣很可能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如被納入SDR,將顯著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讓人民幣更快成為儲備貨幣,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使用人民幣。
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將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事前審批制度和QFII投資渠道;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放鬆跨境融資管制,包括適時推出深港通;修改《外匯管理條例》,以適應資本更加自由流動的要求。
人民幣被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和貿易商接受和使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帶一路”戰略、自貿區等跨國大項目的順利實施推進,贏得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廣泛支援,為人民幣的境外支付使用量增加創造了良好條件。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趙錫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