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涯海角的牽掛

  • 發佈時間:2015-04-13 02:31: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南繁季節到了,育種人員還沒來,我都會主動打電話過去問‘怎麼還不來,都快沒飯吃了’。”南濱農場職工石章瓊雖説來了海南20多年,卻不改“川妹子”的爽直麻辣,“像我這樣沒有土地、沒有工資的下崗工人,收入來源全靠南繁。”原來,南繁期間每人1萬多元的工資,幾乎是石章瓊夫婦一年的全部收入。

  作為玉米研究中心與南繁工人之間的中間聯繫人,她除了自己到玉米研究中心的南濱農場基地幫工,還要幫忙張羅著找工人。“用人最多的是授粉,最多一天能用二三十個工人。”石章瓊告訴記者,工錢每年都會上漲,今年漲到每天120元了,春節前大家都拿到了工資,多的1萬多元,少的也有8000多元。

  靳從林是玉米研究中心南濱農場基地少數幾個長期工之一。收穫期間,早上8點不到,他就帶著1.5升的塑膠水杯下地了。杯子往地頭一放,老靳就開始根據套袋的顏色分門別類收穫玉米棒子。正在收穫的這一行種了7個材料,分別用藍色、白色、粉色等不同顏色的授粉袋及編號牌標記著,只見老靳小心翼翼地將套著相同顏色授粉袋的玉米棒子擺到一起,還要跟莖稈上的編號牌再對一遍。“玉米工都是手上的活兒。”穿著長袖白大褂,微胖的老靳額頭上很快滲出了汗珠,他也顧不得擦一把,“一個環節錯了,後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南繁育種,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三亞乃至海南的農業和農村。據海南省農業廳統計,南繁科研育種每年租地10萬畝左右,給當地農民帶來的直接收益超過1億元;與南繁相關的交通運輸、勞動就業、社會服務等産生的間接效益也達數億元。

  然而,南繁育種和當地農民之間並不是簡單的雇傭關係。從建設基地到材料加代,同事口中的玉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邢錦豐是個能吃苦、有擔當的漢子,但在老邢心裏,16年來最難忘的卻是在地頭吃的一頓午飯。“我還清楚地記得是白米稀飯、煎蛋和鹹魚。”老邢告訴記者,那一年,課題組梅山租種了100畝地繁種,雇了40個當地農民收穫。有一天午飯時,因為訂的盒飯沒有及時送到,他就忍著餓繼續幹活。“一對幫工的黎族母女發現我沒有吃飯,就兩人吃了一份,省下一份給了我。”

  要説南繁和農民的關係,其實收益最大的還不是海南農民,而是北方用種的農民。“老百姓多打了糧食,增加了收入,比什麼都高興。”3月5日,正是元宵節,程相文心裏惦記的、嘴裏念叨的都是玉米。他告訴記者,今年承擔了一個玉米籽粒機械化直收攻關項目,負責提供200畝試驗田,把31個籽粒直收的品種都種在同一塊地裏,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從中選出最好的品種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