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斗導航:中國“天眼”瞰世界

  • 發佈時間:2015-04-03 06:12: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30日21時52分,我國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托舉下呼嘯升空,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落定,標誌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作向全球拓展。廣袤的太空中,中國人的“天眼”視角越來越開闊。

  從1994年正式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到2003年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運作;從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服務能力,到如今全球組網,北斗導航人一路披荊斬棘,闖出了一條中國式自主導航之路。

  20年跨越三大步

  一談到衛星導航,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往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GPS導航不是挺好用的嗎,為何還建北斗導航系統?

  “不,一定要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這是血與火的啟示,也是各大國不約而同的共識。正因為如此,衛星導航成了大國角力和暗戰的競技場。美國和俄羅斯分別開發了GPS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歐盟不甘示弱,致力於建設獨立的伽利略系統;印度、日本也在積極謀求建設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

  可是,當我國1994年正式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時,驀然發現已經比GPS導航系統晚了差不多20年。“20年的差距,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壓力,當然同時也是動力。”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謝軍説。

  困難面前,北斗導航人沒有退縮,而是知難而進。經過數年攻關,2000年先後發射2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經過3年的調試、測試和試運作,2003年,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正式開通運作,而且利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屬於世界首創。

  北斗試驗系統的建立,實現了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從無到有的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覆蓋範圍有限、用戶數量受限、定位精度不高、不適用於高速移動的用戶等。新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迫在眉睫。”謝軍説。

  謝軍介紹,“其實在北斗試驗系統建設的同時,我國已開始新一代北斗導航系統的研製。”2004年,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工程正式立項。2007年,我國北斗衛星區域導航系統第一顆中圓軌道衛星發射成功,拉開了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建設的序幕。

  從2004年到2012年,短短8年時間,我國完成了16星密集發射、快速組網提供服務的壯舉。中國以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全面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

  “與2011年試運作時相比,北斗目前的服務能力又有了大幅提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説。據了解,2012年,北斗系統覆蓋區域由東經84度至160度擴展到東經55度至180度;系統定位精度由水準25米、高程30米提升為水準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由每秒0.4米升至每秒0.2米,系統精度和穩定性明顯提高。

  20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由“粗”到“精”、由“區域”到“全球”的跨越和蛻變,如今,正按照“先試驗、後區域、再全球”三步走的戰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闊步前行。

  源於自主創新

  用20年的時間,從落後於GPS導航系統20年到基本相當,人們不禁要問,北斗導航人是如何做到的?

  謝軍回答説,“源於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銣原子鐘是最為典型的例子。説到銣原子鐘,謝軍感慨萬千。銣原子鐘被譽為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心臟”,其性能指標是決定定位系統指標的主要因素之一。北斗系統建設之初,國內缺乏銣原子鐘的研製經驗,最初計劃北斗衛星裝載的銣鐘有2台是國産,2台從國外進口。

  謝軍清楚地記得,為了進口銣鐘,他們與歐洲某公司負責人從白天談判到淩晨四五點,仍舊談不下來,不是要價太高,就是性能指標提不上去。“像星載銣鐘這樣的關鍵産品,必須自己幹!”回賓館的路上,謝軍暗下決心。

  然而,銣原子鐘技術難度非比尋常,立項之初也只有美國和歐洲掌握了此項技術,其中碰到的首要問題是空間環境的適應性問題。謝軍告訴記者,地面各種性能指標很好的銣原子鐘,一到太空,便會受到溫度、磁場、真空等空間環境影響,因此,星載銣鐘設計技術要求更高,需要考慮更多空間影響因素、更高技術指標要求和工藝要求。

  胸懷自主創新抱負的北斗導航人,迅速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形成強大的團隊,經過幾年艱苦攻關,國産星載銣鐘研製成功,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時至今日,經過大量衛星在軌運作狀態的檢驗測試,可以説,國産的銣原子鐘比歐洲引進的還要好。“北斗導航衛星工程,即使現在看來,很多關鍵技術的‘含金量’仍然很高,重要性也非常大。”謝軍自豪地説。

  謝軍告訴記者,新一代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已研製成功,不僅體型更小,而且性能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實現了銣原子鐘技術的自主可控。此次發射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採用的國産化器件,最具特點的是國産銣原子鐘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龍芯”。

  此外,據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首發星總設計師林寶軍介紹,此次發射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在多個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獨創性地提出了“功能鏈”設計理念,打破以往的分系統設計理念,有效降低衛星重量和功耗;將首次驗證星間鏈路,以減少地面測控站對導航衛星的操作次數,減少對地面布站的依賴,降低系統的運作管理成本。

  一次次成功之後,北斗導航人從未滿足、從未止步,不斷投入新的任務之中,在太空中探索著新的坐標,描繪著航太自主創新更宏偉的藍圖。

  産業前景廣闊

  隨著北斗全球組網的鋪開,北斗應用也備受期待。

  過去的一年,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如火如荼,不斷取得新進展:北斗海外位置服務項目成功落戶巴基斯坦;北斗海事國際標準獲認可;約4000萬部具備北斗定位功能的智慧手機投放市場……北斗系統的應用範圍已從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等行業和區域應用,發展到智慧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過去,北斗應用主要集中在北斗終端的銷售方面。如今,推動北斗應用的主力,不再是傳統的終端生産廠家,而是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商業模式可以是搭建行業應用平臺、營造行業生態,還可以是通過運維收取服務費。“這是典型的借助網際網路思維,發展北斗大眾消費市場應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苗前軍説。

  去年8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城鎮燃氣行業的跨界攜手,就是例證。

  城市管網是現代城市的“血脈”。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城市管網事故提醒我們,關注城市管網安全刻不容緩。據了解,目前一些大城市的老城區裏還有很多老舊管線、窨井等設施缺乏精準的定位和資訊。僅北京1.6萬平方公里範圍內,達20到30年管齡的燃氣管線就有上千公里。如今,用上北斗定位系統,精度可以控制在1米,甚至釐米級範圍內,工作效率將大大提高。

  我國城鎮燃氣管網總長度已超過40萬公里,並將在2016年達到60萬公里。苗前軍表示,這將為北斗系統帶來超過百萬台終端用量的新興市場,同時也將為燃氣行業創造千億元級的經濟效益。

  北斗正慢慢地進軍更多的資訊化領域,比如居家養老服務、留守兒童關愛、電動車防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智慧生活日益緊密。

  苗前軍表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去年啟動了“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整合吸納至少100個城市或地區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組成國家級的北斗地基增強服務平臺,扶持100個以上的行業深化應用示範,在全國100個以上城市引導和推動北斗精準位置服務的社會化深度應用。同時,配合北斗走出去,推動北斗系統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苗前軍預計,2015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將延續以往的增長態勢,産值將超過1500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