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坦言暫時擱置安徽頁巖氣項目 因資源量不足難以支援大規模開發
- 發佈時間:2015-04-02 07: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媒體報道稱,中海油已決定擱置其在安徽省的頁巖氣項目。由於原油價格在過去一年裏大幅下跌,中國油企和國際油企正在削減開支,首當其衝的就是耗資巨大的頁巖氣項目。
對此,中海油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根據目前的初步評估,公司在安徽的頁巖氣區塊資源量還不足以支援大規模開發。頁巖油氣的開採成本比常規油氣成本高,面對當前低油價形勢,公司更注重前期工作。
需要一提的是,由於不堪油價下跌的重負,美國在此前已經關閉了一些頁巖油氣礦井。
分析師認為,油價將長期在低位徘徊,未來我國的頁巖氣開發不容樂觀。
中海油暫停開發頁巖氣項目
報道稱,自2011年底以來,中海油一直在安徽蕪湖附近鑽探,但斷定該區塊“不適合大規模開發”。
2011年底,中海油安徽頁巖氣項目地震作業開工儀式在合肥舉行,這是一直在海上作業的中海油“登陸”後的首個頁巖氣項目。該項目佔地面積4840平方公里,工區範圍涉及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和宣城。
但此後,中海油頁巖氣開發一直頗為低調,在市場上並沒有太多的消息。
據了解,2014年3月1日,中海油國內首口頁巖氣探井——徽頁1井順利開鑽。該井設計深度3400米,是為解決此區域頁巖氣資源評價而設計的探井兼參數井。中海油上海分公司承擔了安徽蕪湖下揚子地區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業務。
此前,也有消息傳出説,中海油有計劃出售在安徽的頁巖氣項目的部分股權。2014年6月份,中海油與殼牌簽署了一份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天然氣有望成為兩家企業合作的重要方向,其中頁巖氣或可能更受追捧。
但最終此事似乎並未成行,據稱,中海油未能激發外國投資者對蕪湖區塊的興趣。潛在的合作夥伴之所以放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該地區人口稠密。
中海油投資者關係部昨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根據目前的初步評估,公司在安徽的頁巖氣區塊資源量還不足以支援大規模開發。頁巖油氣的開採成本比常規油氣成本高,面對當前低油價形勢,公司更注重前期工作。
實際上,國內的頁巖氣開採一直以來都承受著高成本的壓力。
有天然氣行業分析師曾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方面是地質條件差距大,美國地勢平坦,打1000多米深的井就能産氣,開採和運輸都很方便,而中國頁巖氣富集區大多位於偏遠山區,地質結構也更複雜多變,通常要打到3000米甚至更深才能産氣。另一方面,我國的頁巖氣開採等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但引入成本高,由於對技術掌握不成熟導致未知因素出現,更是耗費了巨大成本。
頁巖氣投資持謹慎態度
實際上,由於油價的不斷下跌,中海油已經縮減了今年的資本開支。
據了解,中海油2015年資本支出計劃為700億元-800億元,比2014年預計實現的資本支出降低26%-35%,其中,勘探、開發和生産資本化支出分別約佔21%、67%和10%。公司將通過控製成本、提高效益,確保在資本支出降低的情況下,完成各項目標。
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此前也對外表示,目前美國開發頁巖氣技術已經成熟,公司去年在美的頁巖氣投資獲得正面的結果。但是,在油價低迷環境下,公司對頁巖氣的投資會較謹慎。
“從長期來講,頁巖氣仍然是油氣工業發展的重要部分,未來我們仍會關注好的機會並謹慎評價。”中海油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堪油價下跌的重負,美國已經關閉了一些頁巖油氣礦井。
石油大亨羅斯-佩羅特之子小佩羅特在參加冬季達沃斯會議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三分之一的頁巖産業將被低油價擊垮。預計國際原油價格將跌破每桶40美元,美國20%至30%的頁巖産業將被迫關閉。
儘管中海油國內頁巖氣項目面臨著暫停開發的困境,但其國外的項目似乎要好一些。
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李凡榮在今年的經營策略發佈會上表示,公司沒有計劃關停現有在美國和加拿大正在生産的非常規油氣田,原因是非常規油氣田短期關停,對公司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有公司在加拿大的非常規項目關停過6個月,復産後産量只達到關停前的三分之二,公司的重點是加強管理,在安全和環保有保證的前提下,通過創新技術等不同的方式降低成本。
需要一提的是,目前我國的頁巖氣開發可謂陷入了冰火兩重天。一邊是中海油暫停開發,一邊則是重慶正在掀起頁巖氣“大躍進”。
近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頁巖氣産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根據這一規劃,到2017年,全市頁巖氣産業將累計投資878億元,實現頁巖氣産能150億立方米/年,全産業鏈産值730億元。到2020年,累計投資1654億元,實現頁巖氣産能300億立方米/年,全産業鏈産值1440億元。
去年底,中石油更是聯合國投重慶頁巖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和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齊聚重慶,共同開發頁巖氣。
上述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安徽和重慶的資源量不一樣,在頁巖氣開發中面臨的困難也不一樣。但是在油價低迷期,頁巖氣開發的高成本問題仍是企業開發能否盈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