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灣環境 助推生態福建
- 發佈時間:2015-03-28 08:34:40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幾年,我省加大海灣環境整治力度,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4年,我省近岸海域(包括海灣)海水水質達到或優於二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為65.1%,農漁業區、海洋保護區等八大類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79.1%,提早一年達到我省“十二五”的目標要求。
嚴防海洋重金屬污染
“這些年我省海洋重金屬污染監測的重點是對養殖灘塗沉積物的監測。”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我省13個主要海灣布設的監測站點中有196個站位每年專門針對海洋重金屬污染開展一次監測,今年將繼續增加39個站位,及時掌握養殖灘塗的重金屬含量的本底值和變化趨勢。
這只是我省基本掌握海灣重金屬污染的環節之一。為防治養殖灘塗的重金屬污染,省海洋與漁業廳共組織市、縣級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頒布實施《沿海水域灘塗養殖規劃》26個,為保護灘塗生態環境、保障水域灘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依據。
由於重金屬主要通過徑流沉降、污水排放等途徑損害海灣環境,因此必須陸海統籌、聯動防治。為此,早在2008年省海洋與漁業廳就與省環保廳聯合下發了《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的方案》,2010年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建立完善海陸一體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協議》,沿海設區市也建立了相應的聯動機制,通過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與評價交流、監測數據與技術共用和海洋與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等,在全省沿海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近5年來,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共投入資金逾10億元,用於我省主要海灣環境整治,包括灘塗養殖區整治、沙灘景觀和景點修復、米草治理、紅樹種植、漁排整治和漁港保潔等,僅羅源灣和泉州灣就整治灘塗63.6公里、清理米草4878畝、種植紅樹7000畝,有效地改善了淺海和灘塗養殖環境。同時,爭取國家海洋公益性項目的支援,整合紅樹林濕地營造技術、濱海濕地污染物消減技術、大型海藻水質凈化技術、利用貝類或多毛類修復灘塗和淺海環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術,針對性地進行海洋灘塗的生境修復,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實施高標準海洋環境監測
“從2007年開始,我省率先在13個主要海灣布設了196個站位,開展了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海洋環境監測,監測包括重金屬元素在內的海水水質17個要素和沉積物10個要素。”福建省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負責人介紹説,我省年均匯總、整理並向國家中心報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8萬多組,同時組織開展評價工作,與其他沿海省、市相比,我省開展海灣環境品質監測和評價專項工作具有開展時間早、監測頻次高、覆蓋面廣、工作量大和數據豐富的特點。
為保住監測數據品質這條生命線,準確掌握我省海洋環境品質狀況及變化趨勢,300多位專職“醫生”著力提升嫺熟的外業採樣技術和精確的內業檢驗能力,他們積極參加國家、海區等相關機構組織的各項能力驗證考核和重金屬監測等專項技術沙龍研討,提高檢測技術與水準,確保檢測數據真實可靠。
2012-2014年監測結果顯示,全省196個水質監測站位,汞、鉛、鎘、鉻含量等13項指標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中第二類標準和《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的要求;89個海洋沉積物監測站位,鉛、鎘和砷含量等8項指標均符合《海洋沉積物品質》(GB18668-2002)中第一類標準;在全省重點養殖區採集的510個牡蠣、縊蟶、菲律賓蛤仔和貽貝等生物樣品,汞、鉛、鎘和砷含量等8項檢測指標均符合《無公害食品 水産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NY5073-2006)的規定。
聚合力保障海灣環境
今年起,省海洋與漁業廳將積極推進海陸一體化的海洋環境保護機制的落實,加快推動建立跨區域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協調機制,並會同發改、環保、住建、水利等部門建立流域、河口、海洋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路和資訊共用平臺;嚴格按照我省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的目標要求,通過劃定我省海洋生態紅線、推進水域灘塗養殖證制度實施、強化海洋環保責任制考核,加強淺海和灘塗養殖區監管。
在綜合整治方面,將在有條件的區域分期規劃和建設一批多層次的具有保護價值的海洋生態系統、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物種等海洋自然保護區,大力開展主要海灣淺海網箱和灘塗養殖區環境整治和修復,指導各地加大整治力度,推廣高效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優化水産養殖結構,提高凈化水質效益顯著的貝類和藻類養殖規模,規範淺海網箱和灘塗養殖區生産秩序,改善淺海和灘塗生態環境。
此外,繼續把牢海洋環境監測“品質關”,加大海灣環境,尤其是養殖灘塗環境品質的監測力度,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創新我省各類海洋環境評價産品,同時與省內主流媒體合作,定期解讀各類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資訊,加大評價産品的推廣及應用,助推“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建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