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官曾國藩的日常開支

  • 發佈時間:2015-03-27 00:33: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奢華生活的場景,但真實情況也許並非如此。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官員們,工資待遇到底如何?他們又是如何支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開銷的?青年學者張宏傑在《給曾國藩算算賬:一個清代高官的收與支》這本書中,以晚清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日常收支情況為例,呈現了一幅晚清京城官場的生活畫卷。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對晚清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近幾十年來,研究曾國藩成為顯學。本書另辟蹊徑,從日常經濟生活切入,其目的是描繪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曾國藩。本書“緒言”中指出:“曾國藩首先是一個人,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

  曾國藩和當時的天下書生一樣,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乃畢生夢想。他出生在地主家庭,自幼發奮苦讀,27歲時取中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在隨後的朝考中發揮出色,列第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他雖家境殷實,而在多年的寒窗苦讀中,耗盡了家中的錢財。

  赴京任官之前,曾國藩雖取得功名,然而並無俸祿可領。湖南到北京路途遙遠,需要200多兩白銀作為車馬費,這筆錢由他本人承擔。抵京之後,住房、官服、僕役等等花銷也需個人埋單。因此,貧寒之家的書生即使金榜題名,時常也有因出不起昂貴的路費忍痛放棄的。

  曾國藩自有其法。他主要的融資方式,就是四處“拜客”。所謂拜客,就是拜會家鄉的官僚、紳士、名流、商賈、族人、親友等等,這些人無不慷慨道賀,送以錢財。1839年1-11月,他4次拜客,共198天。其足跡遍及衡陽、青泉、耒陽、永興、武岡、新化等十縣州,行程1500公里,所拜之處1200多家。每次出門拜客,他不會空手,送以墨寶以表感激。在繁忙的拜客中,他獲得了2000兩白銀。這些錢財,除了用於路費和抵京後的衣食住行外,還要用於家中規模龐大的宴慶、購置價格不菲的官服,以此維護官員及家族的顏面。

  金榜題名後拜客及收取禮金的習俗,混合著中國傳統社會中互助和致敬的意味。有的人也許會説,曾國藩以拜客的方式籌措資本,是一種赤裸裸地索取。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屬於正常行為。晚年的曾國藩則進行反思:“以後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

  1840年初,曾國藩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來到北京。在翰林院經過類似今天的復考之後,才正式開始為官。中低等的京官,經濟待遇特別低下,以至於被稱為“窮翰林”。晚清京官在住房方面,不享有補貼,只有個別高官才享有皇帝的特別恩賜。京官流動性大,時常有人升轉外放,或源。1843年,朝廷給了他一個美差,到四川主持鄉試。這對於他而言,是擺脫“經濟危機”的絕好機會。儘管朝廷明文規定:京官到地方主持鄉試不得接受各類財物、不得與地方官員密切交往。可惜“天高皇帝遠”,這些規則形同虛設。在四川擔任主考官期間,地方官僚、紳士、有錢的書生都百般討好他,源源不斷地贈送錢財和禮物,曾國藩也欣然笑納。一次四川之行,其總收入為6000兩白銀。

  返京後,這些錢大大改善了曾國藩的經濟狀況,不僅1600兩白銀的欠債全部還清,還給湖南家中寄600兩白銀補貼家用。同時,他還拿出400兩白銀贈送族戚。曾國藩雖畢生推崇勤儉質樸,可人的內心深處又是自我衝突的。官場這張大網中,他不能也無力做到特立獨行。一方面,為了維持京官的威嚴和體面,他要經常舉債度日;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對灰色收入無法抗拒。

  造成曾國藩人性中的複雜,歸根到底是封建等級社會的腐朽和沒落。人的定力、能力、理念無論多麼強大,若在扭曲的社會制度中也不堪一擊。正可謂健全的社會裏好人可以更好,不健全的社會裏好人想好也不容易。

  (本文作者為獨立書評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