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虞洽卿和中國近代博覽會業

  • 發佈時間:2015-03-27 00:32:5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10年6月5日,南京城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南洋勸業會在南京隆重開幕。

  據史料介紹,南洋勸業會吸引了近30萬觀摩者,總成交額達數千萬銀元,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來自美國、日本等國的考察團對勸業會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讚賞。勸業會更使當時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國人大開眼界。浙江紹興中學學堂學監兼博物教員魯迅曾率全校200多名師生趕往觀摩。近代實業家榮德生曾連續去參觀3次,稱“地場大,各省有館,一次看不了,全國物産有朝氣”。

  勸業會雖具有“提倡國貨”的性質,“卻也並非限于狹義的僅僅振興國貨為止,而實隱具有發揚社會文化産業的全般責任”,它奠定了近代中國博覽會的基礎。通過南洋勸業會、博覽會這一近代工業時代最為重要的産物走進了古老中國,而古老中國也以圖新自強的面貌,在經歷了最初的拒絕和遲疑後,終於邁開腳步走進了博覽會走向了世界。從此“是博覽會之利益,固已盡人知之”。

  為籌辦這一空前的大型博覽會,海內外許多商會領袖,如張謇、李平書、虞洽卿、周金箴等人直接參與其事,給予大力支援。其中後來任上海總商會會長、全國商會聯合總商會副會長會長虞洽卿尤為引人注目。

  1867年6月出生的虞洽卿是浙江慈溪人。他的父親虞萬豐原先是一個裁縫,後改行經商。在虞洽卿12歲時,父親病逝,家道中落。1881年,虞洽卿到上海瑞康顏料行當學徒,因腦子靈,會盤算,做事勤快,心細有眼光,很受老闆賞識。次年,由學徒升為跑街,負責聯繫業務。之後,出銀200兩加入瑞康行,成為股東,開始週旋于外國商人與洋行買辦之間。

  憑著能與外國人會話,兼以辦事幹練,虞洽卿聲譽日高。1894年,虞洽卿脫離瑞康行,進德國魯麟洋行當買辦,廣交中外政商各界頭面人物,積極參與當時社會活動,開始踏進上海上流社會。1898年,在上海法租界發生的“四明公所”事件中,虞洽卿奔上走下,多方活動,顯露頭角。

  虞洽卿一生不願做官,用他的話説,“做官如做戲,我做生意還來不及,還做啥戲”!然而,他十分懂得政治與商業的關係。是民國年間典型的政商人物。1920年4月,虞洽卿當選為全國工商協會會長。1924年8月,虞洽卿當選上海總商會第五屆會長。1925年4月27日,虞洽卿當選為全國商會聯合會候補副會長,5月20日升為副會長,其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為了表彰虞洽卿在工商業界的貢獻,為虞洽卿慶賀七十大壽。1936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居然打破界內路名命名慣例,將西藏路正式改名為“虞洽卿路”,轟動海內外。

  早在1909年,虞洽卿上書清政府,要求籌辦“南洋勸業會”。雖然在申請開辦之初受到了朝廷的重視和贊同,但由於首任會長端方的調離,勸業會的籌備工作受到極大影響,接替端方繼任會長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張人駿對勸業會態度十分冷談。後來,在虞洽卿和張謇、李平書等共同努力下才點頭支援。

  據説,南洋勸業會開幕這一天,有一名外國商人願出6000元大洋購買第一張入場券。此事引起了虞洽卿的高度關注。因為勸業會經費原定白銀50萬兩,後又追加20萬兩,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則需要100萬兩。南洋勸業會定為官商合辦,開辦費用由江蘇省官商各半分籌,但當時清政府財政困難,連支付70萬兩的一半也十分困難。為促使勸業會儘快開幕,虞洽卿墊付了36萬兩經費。如今看到一號入場券有如此價格,虞洽卿決定採用競價辦法,即誰出價高,則一號入場券便歸誰。最後,由華僑梁祖祿出銀一萬兩購得此券。

  勸業會籌備之初,虞洽卿就提出參照國外的一貫做法,對參展商品進行評獎。為了達到預期目的,以學者李瑞清為會長、實業家張謇為總幹事的南洋勸業會研究會,不僅組織專家對會展進行認真研究,還對參會展品(項目)進行審鑒評選,共評出一至五等獎5269個。一些民族品牌産品得以發揚光大。但因近代中國十分落後,當時倡導先進技術運用,像滬、蘇等地機紡精品皆評為頭等獎,而燦若彩霞的手工雲錦卻僅獲得三等獎,從中也催生出一種學習運用新科技的鞭策導向作用。

  許多事情到虞洽卿手上總是顯得與眾不同。勸業會的紀念品設計,也是虞洽卿的創意。他採購了兩萬方杭絹手帕,在上面印上勸業會留念的字樣,還刻意印上攝政王載澤、倡議及先期創辦人端方、兩江總督張人駿、兩江督練公所教練兼南洋勸業會總辦陳琪和他自己的頭像,免費贈送有關人員,不但讓大臣們十分高興,也使自己抬高了身價,擴大了影響。他還將端方、張人駿、陳琪三人的圖像織于絲綢旗幟上,懸挂與主會場內,以示敬意,可謂別出心裁。

  南洋勸業會的成功,引領著中國博覽會業的健康發展。從此以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此類博覽會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個正確認識。1928年,民國工商部部長孔祥熙為“策進工商,提倡國貨”起見,于當年4月提議“籌設中華國貨展覽會,徵集全國出品,陳列展覽,以示獎勵而資觀摩”,隨即成立中華國貨展覽會籌備委員會。時任上海總商會會長的虞洽卿和工商部駐滬辦事處主任趙晉卿、上海市市長張定一起擔任籌備委員會主席。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中華國貨展覽會于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南市新普育堂工藝學校正式開幕,全會歷時64天。開幕之日,盛況空前,中外來賓1萬多人,觀者5萬餘,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親蒞會場舉行了升旗禮。展品對象僅限于國貨,共分食用原料、製造原料、飲食工業品、紡織工業品、建築工業品、家庭日用品、藝術與欣賞品、教育與印刷品等14類,共徵集到了全國22個省、4個特別市的共1.3271萬件展品,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國貨匯總,是官商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展覽會推動了民族商品的銷售和改良,使中國人的國貨情結和經濟救國觀念都大大提高。

  中華國貨展覽會之後,各地聞風而動,舉行了大批規模較大的展覽會,諸如武漢國貨展覽會、河北展覽會等。而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要數浙江省政府舉辦的西湖博覽會。

  中國國貨展覽會一結束,虞洽卿就專程赴杭州與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會面,幫助謀劃舉辦西湖博覽會,向張靜江介紹經驗,提供策略,並和杜月笙一起出資修復有損博覽會形象的武松墓。

  1929年6月6日到10月10日,西湖博覽會在杭州成功舉行。如果説南洋勸業會的轟動在於中國第一次舉辦大型博覽會,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而西湖博覽會的轟動,則在於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設備,如無線電播音設備的運用,使場內的音樂播放成為現實;為了普及電報知識,博覽會的電報房每字只收兩分錢,比平時的每字5分錢便宜60%;最引人注目的空中飛行表演,一架水上飛機環飛浙江全省散發博覽會傳單,3架飛機載客在西湖上空盤旋,這在飛機十分稀罕的年代,是十分轟動引人的。虞洽卿也因為一次次參與博覽會籌備推廣活動,為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