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的桓臺實踐

  • 發佈時間:2015-03-25 05:38: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焦宏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著名土壤學術雜誌《biogeosciences》的一篇論文,將我國江北第一個“噸糧縣”山東省桓臺縣30年在集約糧區發展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的成果公佈,引起業界關注。通過長期觀測和定量分析,從1982年到2011年30年間,採用秸稈還田輔以優勢作物品種、合理施肥、節水灌溉、面源污染控制等技術措施,全縣農田土壤有機碳庫增加了40%以上,不僅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和土壤肥力,而且增強了土壤有機碳庫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達到了農業固碳減排的目的,為我國高度集約糧區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較好地實現了農業發展中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調控、能源再生和節本增效。

  山東省桓臺縣自1990年成為江北第一個“噸糧縣”以來,歷經近20年的現代集約化農業耕作方式實現了糧食的高産、穩産,但是農業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已經開始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996年,在辛德惠院士帶領下,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援,中國農業大學師生在桓臺縣針對高産農業生態系統持續性展開研究工作。

  “為了更好地實現黃淮海平原集約化糧區的資源節約、生態調控和面源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目標,促進農業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2007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桓臺縣政府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華北集約農業生態系統實驗站和縣域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共同探索華北集約糧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技術、政策與實施途徑。”時任縣長現任桓臺縣委書記王可傑説。

  華北集約農業生態系統實驗站成立以來,以“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研究目標,集中研究華北集約農業面臨的農業面源污染、碳固持與土壤肥力、水資源、食品安全等問題,建立作物高産、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體系。

  “解決糧食産量的核心問題在土壤,土壤品質的培育是提高土壤綜合生産能力的前提,關係到我國當前農田土壤養分平衡與高效利用、土壤生物過程與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控制與生物修復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研究團隊負責人吳文良教授表示,同時他指出,從土壤有機碳的儲存和固定潛力來説,我國農田生態系統也屬於較脆弱的生態系統。作物秸稈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團隊將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和當地政府、企業與農民合作,通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高效合理施肥與面源污染控制等多種手段增加土壤對碳的固持,進一步改善土壤物理化學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減緩溫室效應,為我國集約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