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大了,我們要當農業科學家”

  • 發佈時間:2015-03-25 05:36: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傳君

  草木灰能預防蝸牛等農作物病蟲害,一些農民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得勝小學,3名小學生卻對此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研究,成果問鼎四川省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去年,同樣是該校的3名小學生作出的《扁竹根液預防蔬菜蟲的初步研究》,相繼獲得四川省第二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全國第二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目前,該成果已向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申請專利,並得到受理。

  “我校師生熱衷科技創新活動並非偶然,已經有30多年的傳統。”校長李建國告訴記者,尤其是近6年來,該校科技創新活動更是碩果纍纍,共獲得發明類市級以上獎項87項,其中省級以上4項;獲得研究類省級以上獎項16項,其中國家級大獎8項。

  身邊平常事潛藏大學問

  “去年5月的一個週末,我在自家的菜園裏摘蔬菜,看見有許多蝸牛在吃菜葉,周圍一些雜草和小樹上也有一些蝸牛。而在菜地旁,媽媽堆了一堆草木灰,上面卻一隻蝸牛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草木灰能預防蝸牛?”五年級四班學生巨欣説,帶著這個問題,他和小夥伴吳宏揚、蒲嘉軒跑去問老師。

  長期從事學生科技活動輔導的老師張金誠、馮庚、陳家玉帶領孩子們查閱了有關草木灰和蝸牛的資料,得知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並含有豐富的其他微量營養元素,pH值為12左右,呈鹼性。它不僅可以入藥治病,還是很好的農家肥,對抑制農作物病蟲害、提高果樹抗旱性能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資料還顯示,蝸牛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喜食植物嫩芽,是一種農業害蟲。但蝸牛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對鹽和鹼會産生反應,當你撒上草木灰後,蝸牛的運動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缺水,身體像被曬乾一樣。

  有了這些認識,三位同學制定了研究方案,從6月份起就進行了實驗,並持續了4個月時間:蔬菜對比實驗、蝸牛對比實驗、草木灰對比實驗和雨中實驗。

  孩子們對每次的實驗過程都做了詳細記錄,經過實驗,他們得出結論:草木灰的確能夠預防並驅殺蝸牛,而且還可以當做經濟實惠安全的農家肥。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完成了長達4000余字的論文——《草木灰預防蝸牛的初步研究》。

  “身邊的平常事真是潛藏著大學問。目前農村基本上還是以草木為燃料,草木灰家家戶戶都有,農民不僅可以就地取材,用草木灰預防驅殺蝸牛等病蟲害,還可以還田施肥,這樣將會減少或者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吳宏揚對記者説。

  五年磨一劍小學生發明生物農藥

  去年9月,一則“小學生發明生物農藥”的新聞在川東北地區引起轟動,新聞的主人公也正是得勝小學的3名學生:吳青蓉、蒲筱、何松霖。

  張金誠老師拿出一份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來的《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給記者看,上面寫著:“發明創造名稱:《一種蔬菜用防蟲殺蟲劑及製作方法》,受理時間:2014年11月3日”。“如果專利申請成功,我們將尋找合作方,把成果轉化成産品,服務於農業。”張老師介紹説,該成果凝聚了師生五年的心血,主要取材扁竹根、艾葉、苦楝樹皮、五朵雲、黃荊葉等五種農村常見草木,根據一定配方製作而成。

  早在2009年,張金誠就發現農村一種叫五朵雲的草幾乎百蟲不侵,於是他帶領學生對其進行研究。隨後,他們又發現其他植物也能免遭蟲害。2013年3月,吳青蓉、蒲筱、何松霖等學生發現在諸多免遭蟲害的植物中,以扁竹根最為顯著,“無論長在哪,漫山遍野一片碧綠,卻無一株被蟲吃過;既然蟲都不吃,那可不可以用來防蟲呢?”在這樣的疑問下,師生們展開了研究。

  通過無數次對比實驗,2012年《五朵雲驅殺蔬菜蟲的初步研究》獲得四川省第二十七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14年《扁竹根液預防蔬菜蟲的初步研究》又相繼在四川省和全國獲大獎。在此基礎上,“生物農藥”發明成功。“其優點是可以隨地取材,這幾種原料中有的雖有微毒,但不屬於化學藥品,噴灑在農作物上不會造成任何危害,且它屬於純生物的東西,滲入土壤不會有任何殘留,完全可以自然溶解。”張金誠説。

  採訪中,張金誠從學校榮譽室抱出一大疊獎狀,在他眼裏每一張都很珍貴,凝聚著大家的心血和智慧。“這是近十年來獲得的省級以上的主要獎項。”記者看到,除了五朵雲和扁竹根液預防驅殺蔬菜蟲研究外,學生們對於暴雨預報的研究、對於蜂窩煤渣施進農田的研究也頻頻在省內外獲得大獎。

  孩子的夢想很淳樸要當農業科學家

  “我們每年拿出5萬元專項經費用於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李建國説,“我們還在每年四五月份舉辦一次科技節,低年級學生可以畫一些科幻畫,高年級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從而形成一種鼓勵學生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氛圍。”

  據了解,得勝小學這種氛圍的形成,還要追溯到上世紀的70年代。當時電視、收音機都很緊俏,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服務農村農業生産,得勝小學成立了紅領巾氣象站,通過學生觀測氣象來預報天氣,並把預報資訊每天傳遞到當地政府,然後通過廣播通知給廣大農戶。

  上世紀80年代,在簡陋的條件下,得勝小學師生發明瞭“看黑板識天氣”的辦法,“當時農村廣泛使用木黑板,凡是連續晴天,黑板上的粉筆灰便很容易擦掉,如果天氣轉陰或要下雨,黑板上的粉筆灰就很難擦,即使擦過了還會留下字的痕跡。”張金誠説,該項發明後來獲得四川省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現在,科技創新活動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對於一所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來説是不容易的。”李校長自豪地説。而同樣感到自豪的還有該校熱愛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這些熱愛發明的孩子告訴記者,因為出身農村,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長大了當一名農業科學家,用自己的智慧改變未來的農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