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史上最牛零食辣條衛生調查

  • 發佈時間:2015-03-15 02:32:55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鄭州3月14日電(記者 毛偉豪 李德欣 張興軍)“辣條”,最近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零食”。

  這種袋裝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卻出現在幾乎所有菜市場、小賣部的貨架上,在網店裏也賣得十分火爆,甚至已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其消費群體數以百萬計,主體是各地中小學生、農村留守兒童。人們不禁擔心,“辣條”衛生嗎?

  新華社記者趕赴辣條生産集聚地,對此展開調查。

  “火得不得了”VS“臟得不得了”—辣條的“雙面人生”

  每到放學,走出校門的第一站,北京小學生小明(化名)都是走進校門西側的小賣店:“老闆,一包辣條。”掏出一元錢,小明撕開包裝,拿出一根辣條放進嘴裏,順帶舔了舔沾上油膩的手指頭。走出小賣店,回家的路上有不少和他一樣邊走邊吃辣條的同學。

  “小學生的必備食品,童年的記憶。”對囊中羞澀的學生族而言,小包裝辣條真是“便宜又好吃”的美味。記者走訪北京、河南等地十余所中小學校,發現校門口的小賣店裏都擺滿了各種品牌的辣條。“好賣得很,至少每天能賣幾十包!”一小賣店老闆説。

  “買了一百包辣條,有錢,就是任性”“好吃到停不下來”……在新浪微網志裏,包含“辣條”的微網志數量高達300多萬條,這些拿辣條開涮的段子層出不窮,吸引不少原本不知辣條為何物的人紛紛下單網購,多款辣條産品銷量過萬。在某電商網站的銷售指數中輸入“辣條”,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曾高達20.7萬,而55%的喜好購買人群在18歲至24歲之間。

  “辣條倍兒有國際范,老外都愛吃。”去年下半年,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爆出了一張格外搶眼的圖片。一包在國內僅售5毛錢的辣條,在美國卻以超過10倍的價格售賣。一時間,這種“面筋加辣油”製成的小零食身價倍增,成功上演“走出國門,征服世界”的逆襲,在“80後”“90後”群體中更是掀起了持續熱議。

  在知名度飆升的同時,有關辣條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議卻從未停止。

  “臟得不得了。”這是不少受訪者對於辣條的第一印象。網友“潮汐君”宣稱,自己親身實驗試吃十包辣條並記錄下整個過程,“全部吃完大約用了一個半小時,之後從晚上7點一直腹瀉至深夜12點,次日去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而在亞馬遜網站上,一些外國消費者留言表示,吃辣條後出現腹瀉等症狀。

  事實上,不管學名是叫“麵粉熟食”還是“調味面製品”,辣條無外乎由“麵粉+辣油+食品添加劑”製成。原料如此簡單的小食品,為何會招致“不健康”“不衛生”的質疑?記者發現,網上熱銷的辣條中有十餘款廠址都在河南省境內,決定赴河南一探究竟。網購了13個品牌的辣條後,記者依據外包裝上標注的生産地址,按圖索驥開始走訪。

  “找廠得靠聞味”—服裝廠裏辣條“藏貓貓”

  抵達河南的第一天,記者首先對鄭州市及新鄭市周邊的辣條生産廠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出人意料的是,多處廠址已是“人去廠空”,而包裝上所留的聯繫電話,多半是空號或暫停服務。

  在鄭州市二七區侯賽鄉,記者來到一家名叫“啟明食品廠”的廠址前,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當地村民説,廠子早在兩年前就拆了。然而,記者買到的該廠生産的“雞不可失”牌調味面製品,標注生産日期卻為2014年9月。“辣條君”,你究竟藏在哪兒了?

  “要找辣條廠,你聞味道就能找到,老遠就是一股香精加辣油的味。”按照當地人告訴記者找辣條廠的訣竅,在河南省通許縣工業園裏,記者果然聞到了濃重的辣條味。然而,走近了記者才發現,廠門口挂的牌子卻是一個服裝廠。那這辣條味又是從何而來呢?

  進入廠區,記者發現在製衣車間的側面隱藏著一座佔地近千平方米的辣條生産車間。廠房門口散亂地堆放著廢棄的鍋爐和水管,一口碩大的鐵桶裏,散發著奇怪氣味的紅黃色粘稠液體已經凝結成塊,墻邊的小桶裏還殘留著黑色泥狀物。緊挨辣條廠庫房的拐角,居然還有一家小型玩具加工廠,一名工人正在給玩具滑梯噴漆,迎風飛散的油漆微粒不時飄進辣條廠庫房。

  臨近中午,不時有女工從辣條廠的員工通道進出上廁所。緊鄰廠房的蹲式廁所裏,遍地污水橫流。從廁所出來後,這些女工都急匆匆地跑回廠房。記者試著跟隨一名女工進入廠房,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從廠房的員工通道到生産車間,要先後途經更衣室、清洗間、消毒間,然而記者看到,這些原本應該相互隔離的區域,大門全部敞開,女工也未作任何消毒,一溜煙地跑進生産車間。

  在調味車間內,記者看到剛剛壓制好的辣條被投入調味爐裏著色上味,最後落到地上的藍色塑膠箱內,並由工人推送到包裝車間。這些藍色塑膠箱上滿是又黑又亮的油漬,顯然很久沒有清洗。

  包裝車間內充斥著嗆人的辣條氣味,記者被熏得直流眼淚。近百名女工正在這裡進行封裝,令人吃驚的是,那些剛剛上完廁所的女工連手都沒洗就徑直回到工位上。幾乎沒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都是直接用手將辣條一塊塊裝入塑膠包裝袋。由於長時間接觸辣條,雙手被浸得泛著紅色的油光,一些人的手指出現紅腫甚至潰爛,纏著顏色各異的布條繼續工作。對於記者“為什麼不戴手套”的疑問,這些女工表示,戴了手套笨拙,封裝慢,想多完成計件量就得徒手操作。

  在廠區辦公室的門口,記者才看到了這家食品廠的全名“開封勁松食品有限公司”。記者對照《食品生産許可證審查通則》發現,該廠明顯存在著違反“廠區周邊無污染源”“坑式廁所距生産區25米以外”“廠區垃圾應密閉式存放”等多項規定之處。這樣的生産環境生産出來的辣條能合格嗎?

  記者找到了這家食品廠的老闆。對於廠內種種不規範,老闆的態度顯得很坦然:“經常有工商部門查我們的通知函過來,有不合格的。其實在微生物這一塊,我確實自己心裏沒底。但如果進來要洗手,上個衛生間要換個衣服,工人就感覺有點約束,就不好招工。”

  “狡兔三窟”隱蔽生産—誰嬌慣出辣條的“任性”?

  記者調查發現,早在2011年5月,河南省內53家辣條生産企業的不合格産品全部被北京市食安委下架。河南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立即由省食安辦牽頭,省衛生廳、工商局、質監局等單位組成督導組,對鄭州、漯河等4個省轄市調味面制食品核查工作進行了督導。

  督導組發現,河南省一些辣條生産企業確實存在衛生條件差、生産車間佈局不合理、沒有檢驗設備等現象,並對一些企業依法處理。然而記者調研發現,為躲避執法,一些企業或改名,或採取更為隱蔽的方式繼續非法生産,並形成了利益鏈條,阻撓監管部門執法,加大了監管難度。

  2013年,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偏遠鄉村的“河南晉林食品有限公司”,曾因非法生産辣條被曝光。然而記者注意到,北京市食藥監局今年1月下架的名為“五塊牛肉”的不合格辣條,雖生産廠為“尉氏縣晉林食品有限公司”,但經工商局查詢發現,這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同一人。

  根據外包裝標注地址,記者輾轉來到了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冉家村。一進村口,滿村都飄著辣條的味道,走近源頭記者發現近千平方米的廠房,全部用高墻圍上,僅留一個由專人把守的鐵門供人出入。墻頭上甚至還裝有攝像頭,任何靠近鐵門的人都會被拍下。大門口不挂廠名,從外部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農家院。

  “你給老闆打電話吧,他跟我説了我才能讓你進去。”記者提出進廠洽談,遭到拒絕。看門人稱,老闆多次囑咐過,生面孔想進入廠房內必須經過老闆本人同意。

  一家製造辣條的企業為何如此守備森嚴?記者來到尉氏縣品質技術監督局,想了解這家企業的狀況,並希望執法人員能與記者一同前往實地查看,但卻遭到了主管副局長張鵬的拒絕:“全縣僅有6名執法人員,都在下鄉,況且你們反映的情況也不算緊急事件,要不你們明天上午再來,我有時間就帶著人過去檢查。”

  就在記者剛離開品質技術監督局不到五分鐘的時間裏,一直蹲守在這處“神秘”工廠附近的另一組記者就看到一輛鄭州牌照的越野車開進了這家數小時都無人進出的食品廠院內。而僅僅過了十分鐘,一直徘徊在空氣裏濃郁的辣條味就已悄悄散去,屋後嘈雜的機器聲也瞬間安靜了下來。

  13日下午4時許,記者致電尉氏縣質監局負責人詢問檢查情況。該負責人説:“你們第二天上午沒來呀,我們就沒去查。”面對記者的追問,該負責人立即改口稱,第二天就去檢查了。當記者表示希望了解檢查結果時,該負責人稱馬上要開會,迅速挂斷電話。隨後,記者又陸續撥打了該局另兩位食品安全監管負責人的電話,均被告知“你打錯電話了”。

  藏身於偏遠鄉村的“黑工廠”“小作坊”成了挖不凈的“毒瘤”,一些辣條就可以這般“任性”。在北京市食藥監管部門下架的不合格食品名單中,“辣條君”頻頻亮相,僅2014年的下架數,就佔到不合格食品總數的12%。

  在遍佈全國的辣條中,品質不過關的究竟佔多大比例?目前尚無精確統計。但記者注意到,有關部門已開始加大對不合格産品的查處力度。

  2015年至今,北京已下架鄭州市奇佳食品廠生産的“麥農香片”、郟縣彭桂林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爆牛脯”、新鄭市樹林食品廠生産的“齊天大聖”、鄭州二七區啟明食品廠生産的“雞不可失”、尉氏縣晉林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素食五塊牛肉”、通許縣方一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素雞汁棒”、平江縣華仔食品廠生産的“酒鬼素蹄筋”等7款不合格辣條。

  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最新發佈的抽檢情況顯示,15款辣條上榜不合格産品名單,不合格項目包含酸價、菌落總數、檸檬黃、胭脂紅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