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花絮:帥哥美女記者上會手記(圖)
- 發佈時間:2015-03-14 18: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對於媒體來説,每年的兩會報道不亞於一場“新聞大戰”,而使出“渾身解數”的兩會記者們也成為兩會現場一道獨特的風景。“近距離”接觸兩會,他(她)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事情,又有著什麼不一樣的感觸呢?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經濟網帥哥美女記者的上會手記吧。
李焱:連續九年上會 力求精準“出擊”
圖為李焱(後排左二)與參與“中經兩會之夜”訪談的嘉賓及其他工作人員合影
連續第九年上兩會,應當説已經比較從容了。初時的那種盲目已經很少,基本上每次行動前都已制定明確的目標,每次“出擊”必有斬獲,減少“跑空”,自然效率更高。
2015年兩會期間比較滿意的一件作品是【中經兩會之夜:大眾創業 行穩致遠】專題訪談。今年關注這一話題的代表委員非常多,網站上會記者通力配合,邀請了倪邦文、俞敏洪等六位代表委員做客演播廳,共同交流,既對大眾創業的社會積極性進行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要避免盲目創業、運動式創業的中肯意見。本場訪談的一大亮點是多位創業者代表到場與代表委員互動,使得節目氣氛更加活躍、談話內容更接地氣、指導創業價值更高,同時也是對網站視頻節目製作中預案設置、現場調控、後期製作能力的一次挑戰與嘗試。
本場訪談,從選題立項、方案策劃、嘉賓邀約、創業者代表遴選、資料蒐集整理、提綱制定,到記者邀請、嘉賓接送、演播廳接待、現場組織、節目主持、後期協調,多名上會記者全程深度參與。我網記者也因此被國資委的同志稱作“全能記者”。由於付出較多,記者們也格外珍視這一作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堅守作品的完整性。
王姣雁:採訪李世濟委員的那個瞬間
圖為王姣雁與李世濟委員交流 甄學寶攝
3月6日,我們來到北京會議中心採訪。中午快一點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委員乘坐輪椅穿過大廳。我們上前對她進行採訪,李老的耳朵有點背,我只好伏在她耳邊,一字一頓的説。就是這樣一個瞬間被《中國檔案報》的甄學寶老師捕捉到。
採訪6天后第一次看到照片,我努力回憶當時的場景:我試圖引導李世濟委員點讚“四個全面”,而因為聽力的關係,她只説了三句話“我不懂經濟。”“我年紀大了。”“我還能培養下一代。”“傳幫帶”是一個圈子、一個時代的烙印。呈現在照片上的內容,感情很豐富、表現很充分。
張無: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
圖為張無在兩會新聞發佈會現場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功夫,兩會已經步入尾聲了。從會前的準備工作,到會議召開時的每日奔波,海量的資訊通過一位位媒體工作人員,傳播到了社會各界。從人民大會堂,到採訪駐地;從新聞發佈會,到代表委員小組會;每天的時光都過得忙碌而充實。對於參會記者來説,那是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採訪政界官員,需要了解最新的政策資訊;邀請商界精英,需要掌握不同的行業特點;探訪專家學者,需要具備基本的學術背景;遇到文體明星,需要判斷明天的報道“頭條”……兩會對於每一個記者來説,都是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
劉瀟瀟:我們“痛並快樂著”
圖為劉瀟瀟在梅地亞新聞中心工作現場
2015年的全國兩會即將接近尾聲,而梅地亞新聞中心的工作已落下帷幕。今年是我第三年負責梅地亞的工作,包括在每一場記者會上搶佔有利地形、展示中國經濟網形象、拍攝記者會照片、爭取提問機會等。由於常駐梅地亞的都是兩會“熟面孔”,一年一度的老友相聚使得梅地亞的工作在辛苦之外也趣味滿滿。
除此之外,今年還是我第一次將“觸角”伸向代表駐地。在參加記者會的間隙跑駐地採訪代表、邀請訪談,體會到了以往跑會同事和同行們的各種酸甜苦辣,比如清晨去大會堂東門排隊佔座、在駐地苦等多時就為了與代表説上一句話、往返北四環和南二環間接送代表做客《中經訪談》……但當收到代表們在訪談後發來的稱讚和感謝的反饋時,又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畢竟跑兩會就是一場“痛並快樂著”的難忘經歷。
李方:“請讓我們一錯再錯”
圖為李方在兩會記者會上進行提問
從3月5日國家發改委開啟第一場梅地亞新聞發佈會,到3月13日高校校長代表舉行最後一場新聞發佈會,對我和我的小夥伴劉瀟瀟(注:中國經濟網兩會記者,美女一枚,詳看下頁)來説,梅地亞9天17場新聞發佈會不僅僅是一場比拼耐力和毅力的馬拉松,更比拼的是智慧和技巧。我們發現了每天新聞發佈廳提前2到2個半小時開門的規律,於是早早就去排隊佔座;我們發現了哪個座位容易上鏡,於是門一開就向心中的“聖座”狂奔而去;我們發現有兩個較有可能提問的場次,於是努力“公關”,最終拿下這兩次提問機會。兩個禮拜下來,我們和人大新聞局的工作人員、副局長級的主持人、央視攝像、同行戰友都搞好了關係,出鏡多了,連新聞局的人都感嘆:“老是在電視上看見你們中國經濟網在第一排,再看都要審美疲勞了。”好吧,我只好説,如果審美疲勞也是一種錯,那請讓我們一錯再錯。
王澤彪:跑兩會,拼得是體力還有毅力
圖為王澤彪在人民大會堂採訪現場
攝影攝像記者是每年“兩會”中最活躍的一支力量,他們背著長槍短炮穿梭于“兩會”中的所有會場,頻頻地用鏡頭捕捉任何可能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圖片視頻新聞,他們用自己的一份辛勞及時地為幾億網民傳遞資訊。2015年,作為中國經濟網電視中心的一名兩會記者,我很榮幸加入到了這支最活躍的力量之中。經過十幾天緊張的“兩會”採訪拍攝,我感受到了“兩會”記者也具有自己獨特的風采。
原創視頻新聞,對於一名記者來説永遠具有無法抗拒的魅力,尤其對於“兩會”中的採訪記者來説,想要獲得每條獨家視頻困難可謂不小。兩會期間,為採訪,從全團會議一直跟到代表房間的門口苦等守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等到代表接受採訪!哪怕給我僅有幾分鐘的採訪時間,對我而言卻是意義非凡!精緻的麥標,流暢的原創視頻,是作為一名記者最值得驕傲的。跑兩會,拼得不僅是體力,還有毅力,給自己點讚,給中國經濟網點讚讚讚!
武曉娟:有幸碰到一群有愛的人
圖為武曉娟在人民大會堂採訪現場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兩會報道,之前很緊張,不知道如何著手準備,所幸採訪過程中,碰到了一群有愛的人。有愛的代表團當屬湖北團,雖説認人是記者的基本功,但烏泱泱的一群人,能認識的真是少之又少。所以,當看到湖北團小組審議時,桌子上擺著桌簽,每個代表在發言時,還先做自我介紹,頓時覺得湖北團真是記者的“知音”。有愛的小夥伴當屬政協口、人大口及後方的部門同事,一起合作,採訪基本順利,比如金美同學(注:中國經濟網上會記者彭金美),她簡直是“小福星”,我們一起約訪的政協委員基本上都答應了。當然,也有些態度不是很好的,上來劈頭就問,“你問的是什麼問題?”。不過,沒關係,拍拍土,繼續採,作為一名記者不就是要“臉皮厚”,勇往直前嗎?
楊昕艷:讓更多代表知道中國經濟網
作為中國經濟網的一名記者,我平時側重汽車産業新聞的采寫,今年有幸參加“兩會”報道。在兩會開始之前,我就已經開始針對汽車行業的兩會代表進行約訪聯繫,還為此策劃撰寫了“中國經濟網記者:假如能夠採訪到徐建一代表”一文,希望可以促成採訪。
3月2日,各代表團駐地以及到達駐地的時間發佈,忙碌的準備工作就此開始。3月3日開始,輪番到駐地“進攻”自己圈定的代表。期間還和人大組的“戰友”們一起參加了人大新聞發佈會的“搶座大戰”和“提問大戰”,為了搶佔最佳位置,我們8點鐘不到就開始排隊,10點30分才入場,雖然在廣場上吹了兩個小時的風,但是中國經濟網在人大新聞發佈會的直播中有了很好的宣傳。
由於我是第一次上會,缺乏經驗,在會議開始期間,結識了很多有經驗的前輩,網站非常有經驗的記者也是傾囊相授,約訪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為了約訪人大代表,除了去駐地請新聞官幫忙等常規途徑,也不得不想一些更加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小組會時期,給想要約訪的發表遞字條,等到會議結束,追訪想要採訪的代表等等,期間也有過無數次的“碰壁”,但是不能因為被拒絕就氣餒。這樣輪番的堅持還是有成果的,至少很多代表知道,中國經濟網在用心關注著兩會,報道兩會。
華青劍:我就是個“廚子”
圖為華青劍採訪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國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官永清
親愛的網友,大家好。我是個“廚子”。
每年的兩會都是媒體們大戰的場合。今年兩會,各大媒體的“中央廚房”端出一盤盤包括文字、圖解、視頻等在內的“佳肴”,中國經濟網也不例外。
作為中國經濟網“中央廚房”裏的一員,我也做出了幾道美味佳肴。包括文字採訪、視頻訪談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有:網際網路金融的異軍突起與健康發展、股票發行註冊制將改變什麼、保險業的春天即將來臨、混合所有制改革怎麼改。
好啦,登陸中國經濟網2015兩會專題頁面,您就能看到我們“廚房”中的各種美味佳肴嘍。
現在網友們明白為什麼我稱呼自己是“廚子”了吧。我沒有自拍桿,只能奉上我採訪的圖片,以此獻給參與兩會報道的媒體同行們。
邵希煒:邵希煒採訪邵琪偉
圖為邵希煒與採訪對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旅遊局原局長邵琪偉合影
作為一名文化産業的跑口記者,而且名字也非常相像,所以我一直想採訪一下剛剛卸任國家旅遊局局長的邵琪偉。在鐵道大廈採訪時,我特意蹲守在邵琪偉所在的小組,並最終趁其出去上廁所的時候堵住了他。
我:“邵委員,我是記者,這是我的名片。”
邵琪偉(收下了我的名片,並開始看):“你也姓邵啊?名字裏也有一個煒字。”
我:“對啊。”
邵琪偉:“你是中國經濟網的記者?”
我:“對的,跑文化、旅遊的。”
邵琪偉:“好,你老家哪的?”
我:“山東的。”
邵琪偉:“奧,山東的。”
感覺邵琪偉蠻好説話,我就趁機提出了拍張闔影照片的要求。他很爽快的答應了,並因為光線問題,和我換了好幾個角度,拍了一張比較滿意的照片。隨後,他又很認真的進會場聽委員們發言了。
彭金美:代表委員就是一個個寶礦
圖為彭金美在人民大會堂採訪現場
“醜媳婦終究要見公婆”,身為記者今年終於參與兩會報道了,真是既期待又恐慌。聽有經驗的記者講,為了採訪某位部長,那都是死堵會場、廁所、飯堂等吃喝拉撒所有必經之地。想來我是比較幸運的,首次見到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是在會場外的走廊上,一個激動跑過去採訪,楊部長就娓娓道來,沒有架子沒有推脫。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原來只要話題合適,記者不見得都是被拒絕的。
上兩會,最大的感受,就是能見到敬仰的大家、專家、權威人士,心中的疑惑在場的精英們都可以為你解答,而往往坐在某個不起眼角落的代表委員,很可能是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學識和成就,想必這就是記者蜂擁而來想要挖掘的寶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