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資能否激活公辦養老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3-04 17:2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民資能否激活公辦養老市場

  昨日,北京市民政局就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明確表示,今後北京市將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形成公辦公營、公建民營和公辦民營三大類。此外,本市對於公辦養老機構接收對象範圍進一步明確,未來本市所有不到高齡即80歲以下健康的、非城市特困或農村五保對象中的老年人,將只能入住民營養老機構。

  盤活現有養老資源

  據李紅兵透露,截至去年底,本市公辦養老機構211家、佔養老機構總數的50.8%,總床位數35276張、佔養老床位總數的32.4%,床位高達2萬餘張、佔比最大的敬老院床位空置率卻高達30%-40%。

  “職能定位不明確、管理體制僵化、資源分配與利用不均衡、價格畸形等問題確實令北京的公辦養老機構長時間存在結構性矛盾。”李紅兵表示。因此,本次出臺的《意見》為北京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確定了方向,即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保障職能,盤活現有養老資源。

  具體而言,《意見》提出通過更大程度地依靠民營資本,北京計劃到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確、運作高效、權責明晰、監管有力的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體。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全面增強,養老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大。

  引入民資的公辦養老機構

  “引入民資説的容易,但民資關鍵要看‘引’的方法能否激發它們的投資熱情。”椿樹街道養老照料中心負責人、中信國安養老事業部副總經理張雪梅作為資深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直言。

  據悉,《意見》確定了三種民資參與公辦養老機構運營的方式,包括:採取單項服務外包、專項服務合作等方式,面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分項目、分步驟地使用社會優質服務資源;公辦民營、公建民營養老機構要通過招投標、品牌機構連鎖運營等方式,引入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服務機構、社會組織開展運營。

  《意見》規定,公辦民營、公建民營養老機構不得登記為營利性養老機構,屬於民辦非企業機構,而且公辦民營、公建民營養老機構要至少保留20%的床位,用於接收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對象。

  在民眾最關心的價格方面,市民政局福利處處長李紹純介紹,民資運營的公辦養老機構內,政府供養保障對象免費入住,按照基本供養標準由政府實施供養保障;對困境家庭保障對象參照養老機構運營成本設定收費標準;對優待服務保障對象綜合參考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和市場價格設定收費標準。但這並不意味著民資就無利可圖,“民資運營的公辦養老機構將享受劃撥土地,即‘零成本’土地;地上物成本可以‘緩釋’,比如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調整回收成本時間長短,起到對市場的‘牽引’作用;而且還將通過專業性更強的養老機構運營控制流動經營成本”。李紅兵介紹。

  投資利潤如何保障

  對於養老機構有投資計劃的民資來説,《意見》的出臺,利好肯定是佔最主流的,因為這種投資方式能夠為那些由於在京投資養老機構成本較高、運營難度較大而退縮的民資提供新的選擇,而且這些選擇應該能保證民資的投資利潤。

  但張雪梅也擔憂地表示,據了解,目前存在較高空置率的公辦養老機構大多都建設在交通並不發達或者周邊配套設施不齊全的地區,這些機構最需要民資去運營,但運營難度卻非常大,在深入了解項目情況後,很可能給剛剛形成高漲投資熱情的民資潑一盆冷水。

  此外,張雪梅還表示,近一段時間,北京的民營養老機構出現了一波投建熱潮,央企、國企、民企甚至個人資本都在投資民營養老機構,不少房地産開發商拿出物業來做養老機構,新成立的、陌生的養老機構頻繁出現在市場中。“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和老人們的觀念卻還沒有如此迅速地轉變,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增速可能並不如養老機構增長的快,不少民資短時間內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本投入到利潤率並不算特別高但開發難度不小的公辦養老機構上。”張雪梅表示。(蔣夢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