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中國製造”需從國人赴日掃貨中得到警醒

  • 發佈時間:2015-03-03 08:45: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報道,今年春節中國遊客大量涌向日本,並將“買買買”的精神帶到了日本,據日本當地電視臺的節目稱,今年春節期間10天時間裏,估計有多達45萬中國遊客在日本花了近60億元人民幣用於購物,從保溫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場貨架被掃蕩一空。

  中國遊客赴日掃貨早已不是新聞,而且不僅是赴日,赴澳、赴美、赴法,赴世界很多經濟發達國家都有掃貨的經歷。按照媒體的解釋,是因為日元貶值。儘管如此,如果同樣的商品在價格和品質上相同或非常接近,僅以日元貶值就吸引大量中國遊客赴日掃貨顯然站不住腳。況且,很多經濟較發達國家能成為中國遊客的掃貨對象,與貨幣是否貶值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關係。

  國人不辭辛苦赴日掃貨,原因很簡單,一是價格便宜,據遊客介紹,同樣的電器等商品,在日本商場的售價比國內低超過三分之一,同樣由虎牌新推出的山羊水壺兒童保溫杯在日本售價約合人民幣356元,在國內淘寶上翻了近一倍為680元,而在商場裏則更貴。從日本掃貨運回國內,即便加上不菲的托運費用和關稅等,依然比國內便宜不少,而且越是大件商品“越划算”。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日本掃貨,不容易購買到假冒偽劣,僅此一點,就對中國遊客産生莫大的吸引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産品要在市場上擁有足夠的競爭實力,能夠對消費者産生磁一樣的吸引力,無非一靠品質二靠價格,過硬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足以讓任何消費者無法拒絕。但是,品質和銷售價格又取決於商品本身的成本,而現代商品中的成本,既包括生産製造經營過程中的“硬成本”,又包括産品本身技術創新和擁有智慧財産權的“軟成本”,像某些科技含量較高的商品,其“軟成本”甚至可以超過“硬成本”。另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優越的生産與資源利用效率,同樣也可以大大降低産品的“硬成本”,而這兩項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軟肋。而且,市場管理欠缺完善,導致假冒偽劣商品不僅充斥市場更讓人防不勝防,尤其打擊中國消費者購買國貨的信心,即使同樣商品同等價格,很多人也把從國外購進作為最放心的選擇,看似荒唐卻委實又不難理解。

  顯然,無論是“中國製造”還是對市場的管理,都應當從中國遊客赴日掃貨中得到警醒。像日本、澳大利亞及很多經濟較發達國家,其重視産品創新、提高科技含量與高效利用資源的程度,遠大於中國製造,同樣一種産品,由“中國製造”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資源成本遠高於日本和許多發達國家。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不僅如此,“中國製造”中缺乏“中國創造”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缺少創新的“附加值”和高額的原材料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成本,同樣産品同等價格,別人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很可能難以為繼,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則更多,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員工工資和福利,同樣辛苦工作一天,我們員工收入與日本相差數十倍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製造”該從國人赴日掃貨中警醒什麼?無非還是創新,把“中國製造”逐步轉變為“中國創造”是經濟健康轉型乃至推動國家經濟邁向新臺階的必由之路。我們再也不能局限于“世界工廠”的發展思維,資源耗不起,環境擔不起,發展更耽擱不起。可以預想,當“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創造”,包括中國市場在內世界所有中高端消費領域,無處不在“China”,屆時,世界各國遊客能夠來中國觀光“掃貨”,國人將引以為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