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揚州大學:打造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多重引擎”

  • 發佈時間:2015-03-02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一項由揚州大學化工專業學生王明明和楊文盼研發出的“廢棄膠粉綠色複合化製備磁性及吸波彈性體材料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並與揚州合力橡膠製品有限公司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意向。該項成果在第13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在揚州大學,像這樣的創新實踐還有很多。2013年,該校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連續第三次捧得“優勝杯”。這些成績的獲得,是揚州大學多年來深化實踐育人,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最新注腳。

  完善培養機制,催生創新氛圍

  “是學校的創新機制,讓我實現了大學的科創夢想。”農學院大三學生陳盛傑最近開心不已,他的科研作品“T-DNA標簽法克隆參與控制水稻葉色的OsGUN4基因”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同時受到多家科研單位的關注。

  大一下學期,他申報的課題獲得校級科創基金立項資助,通過“研本1+1”引領計劃,他與研究生楊晴晴建立結對關係,並得以進入江蘇省“人獸共患病學”重點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

  近年來,該校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到創新實踐中來,並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活動中多次獲得佳績。學校2項成果榮獲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該校還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

  據了解,揚州大學所有學生大一期間可以結合個人興趣和學習能力申請轉專業,學校分層次、分類別單獨開設實驗課程,實驗室全員全天候開放,設立創新實驗室和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和創新實踐活動。從2009年起,學校將就業創業課程列為通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並計2個學分。

  2013年,學校獲批成立的“國家級生物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直接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開放,師生共用,協同創新,培育了一個個科研成果。生技學院本科生陶成武三年多來一直泡在實驗室,他的作品“基於李斯特桿菌載體的結核病新型疫苗的構建及其保護性免疫應答”也榮獲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

  據了解,揚州大學著力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學生可通過“開放實驗教學網路預約系統”“實驗教學開放管理系統”“自主創新性學習系統”“實驗虛擬倣真系統”等開放性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活動。現有學生社團800多個,其中創新實踐性社團佔3/4。該校還先後舉辦了8屆校級挑戰杯競賽,共有1800多件作品參與交流展示,成果不僅僅限于文、理、工、農、商等傳統學科,服裝設計、創意創業甚至是廚藝改進等創新類作品也走上了前臺。

  “好機制營造好氛圍。”校黨委書記夏錦文説,“創新型人才培養已經不是塔尖的工程,而是貫穿于教學、育人的全過程。我們關注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能成為創新實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構建多個平臺,累積創新沃土

  2013年3月,揚州大學首個公益創業團隊“創藝家”正式成立,團隊通過製作(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志願者共同製作)、包裝和銷售橡皮章,募集資金,為留守兒童搭建手工教室。産品推出市場即受到熱捧,僅去年國慶小長假就銷售橡皮章近300個,累計籌集資金近6000元。在去年舉行的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該項目勇奪金獎。

  從“潮革匯”到“創藝家”,揚州大學創新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去年10月底,該校“大學生創業苗圃”順利建成,這是繼大學科技園、東關街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廣陵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之後重點打造的又一個大學生創業實踐與創業項目孵化基地,苗圃佔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27個創業項目正式入駐,其中4個項目為正式註冊公司。

  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的傑出校友程立力就是學校堅持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受益者和傳承者,他創立的江蘇立華牧業有限公司與動科學院共建了“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揚州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每年撥款50萬元成立“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並結合國家、省和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協同構建“三級項目聯動機制”。10年來,該校共有3500多個項目獲得校內基金資助,有352項創新訓練項目獲得省級資助,178項獲得國家級資助,累計資助金額近千萬元,其中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立項數位居江蘇省同類高校之首。此外,學校還與海信集團、揚州市青年創業交流服務中心等企事業單位以及宜興、張家港、如東、金壇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學生實習就業創業實踐基地253個。

  揚州大學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要求實踐教學學分不得低於總學分的30%,突出實踐育人,學校全力搭建的科技創新和創新創業兩大平臺正在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累積“沃土”。

  創新三類課堂,演練實戰本領

  如果説實踐平臺的搭建是孕育創新思想的“沃土”,那麼校內外的三類新課堂則是大學生創新思想施展拳腳的演練場和實戰地。“我們要將學生‘請’進實驗室,要把他們推到社會這個大課堂裏去錘鍊自我、提升能力。”校長焦新安特別強調。

  玻璃加工、稻草造紙、陶藝製作、葡萄酒釀造、自行車拆裝、水泵的安裝……這是揚大開設的第一類新課堂——“通識教育”的清單。超強的趣味性、交叉性和實踐性,加上所修學分可換算成課程學分的“優惠”,每年都吸引大批學生報名“瘋搶”。選課的學生普遍反映,通識實驗(踐)項目很有趣,既能鍛鍊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協同配合、思維創新、臨場應變等行為能力。

  近年來,揚大著力打通“第二課堂”(校內實習實踐課堂)與“第三課堂”(校外社會實踐課堂),把知識、素質、能力教育納入總培養方案,圍繞學生的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全面推進研究性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聯動互補,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較早地從“校園人”成長為“社會人”。

  該校實驗農牧場每年為10多個農科專業學生提供實習、見習服務;學生網路電視臺作為全省唯一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20家網路文化工作室;2014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該校還試行本科生畢業論文雙導師制,鼓勵畢業生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寫在轟鳴的車間裏。這些“專業化”“功能表式”和“項目制”的創新實踐活動,極大助推了三大課堂的耦合聯動,課堂內外,校內校外,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四濺”,創新實踐“遍地開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