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密中韓自貿協定“大棋局”

  • 發佈時間:2015-02-27 03:29:1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群

  前天,我國迄今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廣的自貿協定——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完成全部文本的草簽。這一兩國間的自貿談判,不僅事關中韓兩大經濟體發展,還隱含著後危機時代國際投資貿易自由化的路徑選擇。借力未來中韓間的自由貿易投資,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也有望提速。

  自貿協定有三重含金量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所長石良平用“樣板”、“樞紐”、“前奏”三個關鍵詞來揭示該協定的三重含金量。

  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在與南韓簽約前,與他國簽訂的雙邊自貿協定共12個,包括去年生效的中瑞貿易協定等。但這次中韓自貿協定仍然非同尋常,因為中韓作為傳統貿易夥伴,兩國間的貿易量很大。來自上海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上海關區對南韓的進出口達到324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1%,這一增速是當年關區對亞洲市場進出口增速的約4倍,更遠高於對歐洲、對美洲的進出口增速。而上海關區統計的只是中韓貿易的一部分。

  此次協定落地,為中國與重量級貿易夥伴間形成類似的雙邊關係樹立了“樣板”,比如中澳之間也正進行著自貿談判。

  石良平認為:“從更高層次考慮,中國正推‘一帶一路’戰略,向西推進的同時,東面更要穩,而南韓正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樞紐。”

  更重要的是,此前韓美已達成雙邊協定,而中美正在進行投資協定談判,很多範本和標準都有共通處,此次中韓談判能成功,似乎釋放出一個信號,中美談判實質性推進值得期待,説是“前奏”不為過。

  內涵超越單純貨物貿易

  中韓自貿談判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是在金融危機後全球經貿格局巨變背景下進行。後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補貼、智慧財産權、環保、勞工標準等方面,不同經濟體之間分歧日趨凸顯,世界性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受阻,各國紛紛調整策略,由側重“多邊”轉向加快“雙邊”自貿談判。而且,這種雙邊合作的內涵,已超越了單純的貨物貿易。

  中韓自貿協定框架下,由於關稅壁壘削減,南韓進口貨物價格更低了,但比這更重要的是非關稅壁壘的放開帶來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石良平説,當前國際上所謂貿易談判,“貿易”的內涵更豐富,涵蓋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更暗含著相當比重的“投資”規則約定,用投資帶動貿易。舉例來説,南韓整容業發達,吸引不少國人“旅遊整容”,這種消費其實是南韓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但總量畢竟有限。如果雙邊協定達成開放後,允許南韓主體到中國投資開設整容美容院等,就是用南韓對中國投資帶動對中國服務貿易。

  人民幣借道自貿走出去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中韓兩國會商將簽雙邊貿易協定同時,也推進了金融領域的相關配套政策。

  去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南韓銀行就簽署了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去年11月,交通銀行首爾人民幣清算行開業。在南韓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有利於中韓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這恰恰從金融角度為貿易、投資進一步自由化、便利化做好了配合,可以説是中韓自貿協定的“組合拳”,首爾由此走向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近年來中韓之間貨幣互換更頻繁、規模持續擴大。利用中韓雙邊貨幣互換,中韓兩國貿易也可用本國貨幣結算。未來還將擴大雙方本幣在投資中的使用,例如南韓企業要到中國投資,可在南韓直接獲得人民幣貸款。貨幣互換的好處在於,匯率按照雙方的約定進行,不受美元波動影響,這將大大降低企業因匯率風險造成損失的風險。

  專家強調,中韓自貿協定框架下,中國將不僅是貨物出口國、進口國,還是貨幣輸出國。人民幣借道中韓自貿加快走出去,國際化步伐有望進一步提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