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北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案例巡禮(上)

  • 發佈時間:2015-02-26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京津冀協同發展駛入快車道。我省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無數事實證明,要加快這一進程,最根本的途徑是靠創新驅動。為此,本報圍繞模式創新、機制創新、融合創新、業態創新等方面,篩選了我省一些創新驅動發展的典型案例。希望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創新,為全省各地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的路徑,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蛻變,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借鑒。

  模式創新是産業革命的路徑,它來自於對現有常規模式的突破與超越。邢臺威縣用抓工業園區的思路抓農業園區,通過“六個一體”實現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崛起;衡水饒陽縣應用現代化資訊技術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智慧”血液,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搶先一步”;邢臺縣前南峪村奏響發展“溝域經濟”三部曲,走出了一條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成功之路……

  創新生産模式

  ——用現代資訊技術提升傳統農業,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步伐

  傳統的大棚菜種植,草苫的掀起和覆蓋全靠手工,何時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和感覺。可如今,一台電腦,一個控制箱,一部智慧溫室物聯網採集器,通過實時監控系統,農民只需按動開關,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種植。物聯網、移動互聯等資訊技術及智慧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産領域的推廣應用,正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産方式,提升著農業現代化水準。

  “過去,3個人忙1個大棚,還累得不行。現在,1個人管3個大棚,輕鬆得很。”饒陽縣蔬菜聯合社社員鄭衛芬説,他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裏安裝了由智慧自動化控制系統、品質追溯系統、遠端資訊服務綜合展現系統三部分組成的“智慧農業”資訊系統,可24小時記錄棚內土壤水分、養分、PH值,以及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變化。同時,系統參照預設的環境參數進行綜合智慧分析,一旦有需要,輕輕點擊滑鼠,就可實現增溫、降溫、水肥一體化、加(抽)濕、卷簾等全自動控制。

  據測算,“智慧農業”種出的蔬菜不僅畝産量能提高3成,每畝還可節水50%,節約肥料成本50%以上,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40%,年均增收20000元以上。“同樣是一個彩椒,在北京京客隆超市,饒陽生産的價格就比普通的每公斤高2-3元。”鄭衛芬説。

  目前,“智慧農業”棚室資訊系統已在我省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廊坊等多地推廣實施。近年來,我省利用現代移動互聯技術,搭建農技推廣服務雲平臺網路,已建設70個農技推廣服務雲平臺示範縣,三五年就能覆蓋全省。

  在通過資訊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的同時,我省還加快了農業生産領域“機器換人”步伐。

  “目前,我省農機總動力1.09億千瓦,農機綜合作業水準達到72.5%。”省農機局局長張連才説,我省已全面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不僅種糧,就連果蔬種植、畜禽飼養等也已向機械化邁進。

  創新管理模式

  ——用抓工業園區的思路抓農業園區,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今年春節前夕,行走在威縣農村的田野上,一座座整齊劃一的標準化肉雞養殖小區,1.6萬畝設施蔬菜標準園、2.2萬畝綠色AA級現代化梨園、十幾公里長的生態藕塘……呈現出“十里雞鳴、十里河塘、百里菜廊、萬畝果香”的秀美畫卷,與兩年前“冀南棉海”一棉獨大的單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縣域現代農業的迅猛崛起與農業園區的孵化、輻射帶動密不可分。”該縣縣委書記呂志成介紹,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民在自家一畝三分地上發展現代農業很難,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有一個抓手,威縣把農業園區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抓手和引爆點。

  探索推行管委會模式,用抓工業園區的思路抓農業園區,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突破,輻射帶動全縣農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呂志成介紹,為破解跨區域管理難、涉農力量整合難、項目擺放規範難、發展品質保證難等制約園區發展的現實問題,威縣通過管理模式創新,成立園區管委會,在園區規劃面積4.5萬畝區域內,打破農業園區沒有統一管理、科技研發、融資平臺、行銷服務體系的鬆散狀況,以園區一體管理、項目一體招商、土地一體流轉、資源一體整合、智力一體引進、産業一體發展“六個一體”的管理模式,催生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崛起。

  一年多時間,園區流轉土地1.2萬畝,入駐龍頭企業19家,涉及育種、農産品加工物流等多個産業,涌現出小威雞翅、威旺蔬菜、冀雨荷蓮藕等6大品牌。園區依託省農林科學院,建成200畝大棚葡萄園區,示範帶動全縣新增大棚葡萄5000畝。依託荷蘭瑞克斯旺公司技術,威旺蔬菜公司建成年育苗5000萬株的優質育苗基地,帶動農戶推廣新優品種,産品統一回收後全部銷往北京,園區的新優種苗在全縣普及推廣。

  農業園區的崛起,帶動了全縣養殖、蔬菜、果品三大産業帶形成,零散的土地得到整合,數十萬農民或進入三大産業成為職業農民,或走出黃土地成為産業工人。

  小園區帶動大産業,用工業化思路抓農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目前,我省已建有1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省農業廳巡視員張文軍介紹,今年,我省將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引領模式,用抓工業園區的思路抓現代農業,力爭每縣(市、區)新建成1-2個生産要素集聚、科技裝備先進、管理體制科學、經營機制完善、帶動效應明顯的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園區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

  此外,我省還將加快創建30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新建100個省級現代蔬菜産業園,著力建設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優質果品園、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水産健康養殖場,加快“一村一品、一區一業”發展。

  創新發展模式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生態山村建設引領農業發展之路

  從山上和尚頭、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災、無雨渴死牛,到林材頭、乾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再到花兒香、鳥兒叫,山上林果搖、山下汽車跑。地處太行深山區的邢臺縣前南峪村通過發展溝域經濟實現了由荒變綠、由綠變富、由富變美“三部曲”。

  前南峪人治理荒山,從栽种經濟效益不高的用材林,到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再升級引植30多種國內外新品經濟樹種,建設美國樹莓、歐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園區,修建玫瑰園、栗樹山莊等觀光園。同時,圍繞果品深加工做文章,建果品加工廠及冷藏庫、組建食品有限公司,並註冊“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農産品加工與生産形成了産業鏈條,僅果品一項年每人平均收入就達6800元。

  如今,前南峪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經濟溝變成了天然氧吧和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百家農業生態示範點,2014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10600元。

  前南峪建設生態山村的模式,體現了在邁向現代農業的征程中,我省既要富又要綠的生態發展之路。

  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同時,我省還探索生態迴圈農業之路。近年來,我省通過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種植業肥藥雙控減量、壓采地下水等工程,倒逼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省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散養密集區域建成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1500家。“以前難以處理的養殖廢棄物現在成了搶手貨。”景縣津龍生態養殖場負責人介紹,養殖場由於採用了“豬、沼、果”生態養殖模式,豬排泄物成了周邊蔬菜、葡萄、苗木種植戶的好肥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