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怎麼看《博士春節返鄉筆記》提出的鄉村問題?
- 發佈時間:2015-02-26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南昌2月25日新媒體專電 春節期間,一篇《博士春節返鄉筆記》在微信朋友圈熱傳。作為一名出身於農門、長期跑三農的老記,“三農”問題能受到如此關注,倍感欣慰。同時,老記讀完也有些話想説,請大家拍磚。
關於“鄉村的破落”
《筆記》對農村的生活狀況,以及鄉村沒落的許多描述,許多人都有同感。特別是該文在春節期間、以返鄉筆記的形式發表,確實戳中了痛點。筆者在春節、平時回鄉及農村調研時也是感同身受,具體不表。
但怎麼看鄉村這些變化,老記認為《筆記》持否定態度,並引用一名打工者的話把問題歸咎於改革開放,是不恰當的。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和過程論的觀點看,當前,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擋,城市生活為多數農民嚮往。在現有生産力水準和人多地少的國情下,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所以,30多年來,工業化、城市化使得大量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子弟上大學後也定居城市。這是他們自由選擇的必然結果。對此,我們應該積極看待。為什麼説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説發展是硬道理,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目前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比如農民返鄉、資本務農、農村戶口吃香等等,有的甚至提出逃離“北上廣”,農業成為“新藍海”。資金、人才、産業向農村轉移,這也許意味著未來農村的大發展、農業的新空間。
國人普遍都有懷舊情結。我們都懷念故鄉,卻不會拒絕現代文明。如果不順應工業化、城市化浪潮,我們或許可以保留傳統鄉村文明,可以不用拋妻別子外出打工,但我們國家有發展嗎?社會有進步嗎?那樣,我們國家或許將一直停留在農業文明時代,何談民族復興?
同時,我們還應多從大多數農民的立場,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分子視角來看鄉村問題。老記在農村多年採訪發現,對打工增收、取消農業稅、發放補貼、新農保等近年來一系列惠農新政和農産品價格的穩步上漲,多數農民還是滿意的。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民,更是歡喜振奮,幸福洋溢。那些關於鄉村社會斷裂、鄉村文明跌落等問題的描述,更多是部分知識分子的鄉愁、無奈甚至失落。農民們看問題,其實更為現實。
當然,下一步的目標,應該是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好地保留、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明的精華。但這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關於“知識的無力”
對於這部分,《筆記》中類似“幾乎每一個農村的80後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畢業後沒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讓年邁的父母繼續陷入困頓”這樣的表述過於絕對化、不夠嚴謹,但作者對“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的家庭”往往在農村處於困境的觀察,還是比較細緻並有洞見的。
就拿老記自己來説吧。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由於筆者家裏就學孩子多,教育負擔重,我家一直是全村最窮的。我家第一台電視機是我大學畢業後、大約在2003年用弟弟的打工收入購買的。那時,全村除了我家其他家庭都買了電視機,且附近親戚鄰居都建了新房。除了上學期間家庭困難,大學畢業後“知識的無力”實際上也有所體現。我是村裏、鄉里同年齡段為數不多的大學本科生,也是當年全縣高考狀元。但直到現在,如果用家庭財産來衡量,我家在村裏、鄉里、縣裏都是中下水準。
筆者説這些,是想説明《筆記》所説“知識無力”的現象確實存在。隨著近年來“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加劇,這種現象甚至愈顯突出。早在七八年前,老記就調研發現:一定程度上,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上呈現一種“倒金字塔”現象——讀書越多就業越難,許多農村家庭花了全家積蓄、甚至舉債供孩子上大學,有的畢業即失業,有的雖然就業,工資卻很低,上學成本回收遙遙無期。“讀書無用論”因此在一些農村滋長。
小時候,大人、老師教導我們“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然而,等我們大學畢業後,為什麼知識就不值錢了呢?對此,老記曾做了較長時間的調研和思考,最後想到幾種解釋:
第一,金錢、收入並非衡量命運、成敗、幸福與否的唯一標準;第二,知識可以轉化為長期的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發展潛力、發展空間、生活品質等;第三,由於教育體制等問題,專業不對路難以就業,或工價不高;第四,知識是力量,實踐也出真知,磨難更煉人生。或許,當我們在課堂上愉快學習的時候,那些沒上高中、大學的小夥伴們,正在社會大學裏不斷實踐,流汗流淚流血,學到了更多真知。
當今及過去二三十年的中國,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學歷還是閱歷,不管是知識還是實踐,只要肯學苦幹,你都有機會成長、成材、成功。一些人“知識無力”的背後,是其他人有閱歷、磨難彌補了知識的不足。
關於貧困農村“娶妻難”
《筆記》一文,關於“農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婦越來越難”等問題的描述,是老記最為讚賞的。這也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學界、官方乃至基層幹部都會忽略的一個重大“三農”問題和社會問題。老記掌握的情況比《筆記》裏的描述更為嚴重。老記故鄉贛南,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我起初關注到這個問題大約始於5年前。當時,母親偶爾從鄉下農村來我所在的城市居住,經常給我講一些故鄉瑣事。她一直牽掛我一位堂兄的婚事,不時説起他都30多歲了還沒結婚。再後來,母親又陸續説起村裏一些我認識不認識的村民三四十歲了還沒有討到老婆,有的到府入贅,有的娶了離異女,有的娶了喪偶女。
老記感覺此事可能不是個別現象,就開始在下鄉調研時乘機了解,一了解嚇一跳。在贛南山區農村,男青年娶妻難問題竟然是比較普遍的存在。有的一個自然村30多戶人家,竟然有20多名30歲以上的男青年沒有結婚,大的40多歲,50多歲的已經不算了,儼然成了“光棍村”。
《筆記》主要説娶妻負擔重問題,還沒説到因為負擔不起而“打光棍”的情況。而老記採訪過的數十個上百個山區村莊,許多都有數量不等的“光棍”。這些光棍有的身體精神都好,健康勤勞,也沒有女子願嫁,主要原因就是家庭貧困,在鄉里、縣城沒有房子。可要在鄉鎮擁有個樓房需要的十幾二十萬元,對於這些貧困家庭來説,無異於天文數字。
老記認為,農村剩男問題的實質其實是貧困問題,是貧富差距問題。他們是“中國奇跡”高速列車上被落下的群體,是我國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犧牲品。在7億農民中,他們或許為數極少,但不該被遺忘,不能被遺忘。因此,老記曾對這些現象進行了適度報道,也直接同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交流反映過。在各方努力下,國家對贛南的貧困落後問題,出臺了系列振興發展扶持的政策、措施。但後發地區要發展,談何容易?
近年來,媒體頻頻報道騙婚、跨國婚姻等問題,背後都是貧困農民結婚難問題,根子都是發展失衡、貧富差距過大。老記呼籲,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應就農村娶妻難問題、光棍現象進行調查研究,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共同為解決農村剩男問題獻計出力。
老記認為,當前的鄉村問題不能簡單一概而論,不是用一個“發展”或者一個“破落”所能概述。我們不能就農村談農村,而應全面、辯證地看農村。其實,農村問題就是中國問題。對農村的未來,我們不應該迷茫,只要我們一起直面問題,共同努力,未來必將明亮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