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核而拼的“神秘人”

  • 發佈時間:2015-02-19 03:34:3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北五環外的中關村軟體園26號樓有點“神秘”。因為它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項目的工程實施主體——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一個“核”字,讓這棟樓裏的人們成了外界眼裏的“神秘人”。春節前夕,《經濟日報》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外國“元老”紛紛“點讚”

  在中核能源的一間員工休息室,記者與剛開完會的中核能源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陳景攀聊,先打聽打聽這個工程的究竟。

  原來,高溫氣冷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它不僅能高效發電、應用領域廣,而且十分安全。在山東榮成石島灣工程建設現場,世界首座球狀模組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電站已從地下18米“長”成地上20米高的“大個子”,將在2017年並網發電。

  “剛過去的2014年,這一重大專項的一系列核心技術取得了突破。”這個本碩博都就讀于清華大學核專業的“三清人”一聊技術,難掩興奮。

  這一年,高溫氣冷堆有了一枚強大“心臟”——主氦風機。它由原理類似于磁懸浮列車一樣的電磁懸浮軸承、高性能葉片等構成,能提供足量的氦氣來冷卻發熱堆芯,讓反應堆時刻保持“冷靜”頭腦。工程樣機已順利完成500小時熱態滿功率連續運作試驗。

  這一年,高溫氣冷堆有了強健的“神經系統”——數字化控制保護系統。它能對核電站實行可靠的監測和控制,完成了包括7項環境應力試驗、13項電磁相容試驗以及抗震試驗在內的全部樣機鑒定試驗。

  這一年,高溫氣冷堆有了保障運作所需的“食物來源”——球形燃料生産線。一條在內蒙古建造的年産30萬個球形燃料元件的生産線已經全部完成設備安裝。這些網球大小的“食物”由自主研發的先進工藝生成,在提供強勁能量的同時不會出現堆芯融化等問題。

  “不只這些。”陳景繼續介紹説,他們還自主開發了高溫氣冷堆三維協同設計平臺,實現了反應堆設計的數字化。同時,開發了“模組化”的建造方式,避免了工人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複雜管道,而是在場外就裝成類似于“積木”的模組,然後再放進電站,這種方法至少可以節約兩個月工期。

  去年10月底,第七屆國際高溫氣冷堆技術峰會在山東榮成舉行。來自美國、德國等地區的“元老級”人物紛紛對石島灣電站“點讚”。“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有專家説,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最前面。”陳景自豪地説。

  工程派“聯姻”學院派

  高溫氣冷堆項目由一個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大團隊完成:清華大學核研院是技術源頭,中核能源是工程實施主體,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公司負責投資運營。在這個鏈條中,中核能源起到了承上啟下,將實驗室的技術進行産業化、商用化放大的重要作用,是直觀體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實體。

  陳景帶著記者來到設計部,只見科研人員們正在電腦和圖紙前忙碌。設計部經理谷秀萍招呼了幾位資深設計師和記者開了一個“圓桌會”,讓這群“神秘人”暢談自己的創新感悟。

  “這是一個協作攻關的項目,剛開始各個單位之間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高校是學院派,站得高,追求技術的前瞻與完美;我們是工程派,注重工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所以雙方在一些技術問題上會産生分歧,甚至互相不理解。但因為大家的心都衝著一個目標,所以很快就度過了磨合期,實現了互相融合和良性互動。”設計部副經理高旭説。

  “現在已經沒有了學院派和工程派之分,只有學院派中的工程派和工程派中的學院派。”設計部副經理孫運輪補充道,重大專項最大的難點就是它不全是根據某項標準去實施,而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會産生一些新標準。“即便是實驗室的技術成功了,我們還要進行放大化、標準化,實現可複製。不是簡單地追求一次成功,而是面向長遠謀劃。在這方面我們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位系統裏的青年崗位能手感觸頗深。

  “一般工程有三大控制:品質、成本、進度,而我們這個項目還要再加上兩個:安全和技術創新。”設計部建築結構室主任錢寬説。

  “我們這裡很多人一幹都是10多年,這個工程沒有太多前人經驗可供參考,都得靠長期冷板凳上的探索,靠一種堅持。”谷秀萍説。

  小細節中的大理想

  記者和科研人員聊天時,留意到了很多小細節。

  錢寬説:“設計高峰期時,我們有時是‘9+1’模式,就是每天晚上9點以後下班,週六或週日還需要繼續上班。”

  造價工程師余瑞霞説:“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圖紙做預算。有一次,有位同事眼睛充血,去醫院看了下就馬上返回崗位。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個人不能按照進度完成任務,其他人的活也要被耽擱。”

  在設計部,谷秀萍、高旭、李曉紅等都是優雅的女同志,可一旦投入工作,都變成了“女漢子”。

  高旭在堅持自己的科研觀點時,哪怕對面坐的是領導,她也敢拍桌子指出不對。

  李曉紅雖身材瘦弱,可到工程現場,三四米高的鋼架很快就爬上去了。一線工人對這位主任工程師是又怕又敬,怕的是她在工作上的嚴格和一絲不茍,敬的是這位美麗的女專家能席地而坐和工人們商量工作。

  “我從高溫氣冷堆開始挖坑起就全程參與建造。土建是工藝設計的下游專業,我們既要滿足特殊的工藝要求,還要確保結構安全性,這個過程有很多挑戰。”李曉紅説。但當她看到自己設計的圖紙變成世界首創的實物時,那種滿足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李曉紅擁有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兩張王牌資質。他們一幫同學聚會時聊起收入,不少人都比她掙得多。同學笑問:你這是圖啥?李曉紅半調侃半認真地來了句:我是有理想的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