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圳“下海”了

  • 發佈時間:2015-02-16 01:31:2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 來本報記者劉傳書

  “我們園區已有18家企業入駐,擁有院士3名,海洋生物類外籍專家10余人,博士以上專業人才50余人。”深圳大鵬新區海洋生物産業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園區的公共服務平臺被深圳市科創委認定為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的大鵬海洋生物産業園是國家發改委首批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生物産業基地之一,總體規劃佔地面積25.5萬平米。自2009年10月成立以來,該園區以海洋生物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海洋水産品品質檢測技術、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海洋水産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能源開發等為重點發展項目。

  大鵬海洋生物産業園的産業聚集,是近幾年深圳海洋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13年深圳海洋生産總值達111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的7.7%,海洋經濟呈現出産業集群度高、行業集中度高、企業集聚度高的“三高”特點。2014年上半年,深圳市海洋生産總值估算達548億元,深圳海洋生物産業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長9.5%,海洋高端裝備産業增加值31億元,同比增長31%,郵輪遊艇産業增加值5億元,同比增長6%。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臨海的深圳,理應形成規模龐大的“藍海經濟”,但實際上,在早些年,深圳的海洋産業並不佔據優勢。眼下,在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下,深圳海洋經濟正開始“二次發力”。

  優勢下的差距

  “深圳發展海洋産業,有其他沿海城市不具備的優勢條件。”深圳市經信委相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深圳海域面積1145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257.3公里,海陸地總面積比為0.59:1,是國內距離深海最近的城市之一。作為位於珠江出海口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深圳海洋産業發展有利於輻射粵東、粵西,並帶動全國海洋經濟聯動發展。並且,深圳毗鄰香港,與香港在海洋科技、教育、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合作十分便利,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獨特區位優勢。同時,深圳已建立起規模龐大的現代産業體系,電子資訊産業發達,通過融合滲透,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電子、海洋裝備等産業。特別是作為深圳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的生物産業,規模位居國家生物産業基地城市前三位,為海洋生物産業發展奠定了産業基礎。

  在傳統海洋産業上,深圳已有一定的規模優勢,比如在海水養殖産業上,九孔鮑、馬氏珠母貝、軍曹魚及金鯧等優質品種的育苗技術水準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文錦渡口岸已成為我國水産品進出口最大口岸。

  然而,以海洋電子資訊、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産業在深圳總體規模依然偏小,海洋新興産業的比重並不高,海洋發展方式需提升優化。早在2006年,深圳就首次編制了《深圳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06—2010)》。2008年又出臺《關於深圳市加快海洋産業發展建設海洋強市的若干意見》,全面實施“海洋立市”戰略,提出“到2010年全市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1550億元、預計佔2010年全市生産總值的17.1%”的目標。幾年之後,深圳海洋經濟的發展並未達到預期。2012年,深圳海洋生産總值為1073億元,約佔全市生産總值的8%,與當年制定的目標存在不小的差距。

  有專家認為,深圳是我國實施南海開發最具條件的城市,完全可以建設成一個海洋新興産業大市。“深圳迫切需要在海洋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經濟發展開闢新的增長點。”深圳市科創委主任陸健如是説。

   新規激發“二次發力”

  去年初,《深圳市海洋産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正式發佈。相比2006年出臺的同類規劃,上述經信委人士對記者説,“這是深圳海洋産業的二次發力”。

  為促進傳統海洋産業的轉型升級,《規劃》提出,2020年前,優先發展海洋電子資訊、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郵輪遊艇等四個産業領域,積極培育海水淡化、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礦産、海藻生物質能等海洋資源利用産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年均增速25%以上。

  同時,深圳市對海洋産業也作了科學的規劃佈局,以前海、大鵬東西兩翼為重點,以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珠江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灣區為核心,構建灣區經濟發展格局。深圳西部重點發展海洋電子資訊、海洋高端裝備等産業,打造大型海洋企業總部集聚區;深圳東部則重點發展海洋生物、遊艇等産業,打造中小企業總部基地及研發設計中心。並通過打造南海近岸綜合服務帶、南海近海資源作業帶、南海遠海資源拓展帶、大洋海洋經濟合作帶,實施海洋産業“走出去”戰略。

  按照規劃,深圳市南山區重點建設海工裝備製造研發中心、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遊艇和帆船基地。鹽田區重點規劃建設華大基因海洋生物研發基地,建設遊艇會展、展示交易、設計研發、培訓維修中心。寶安區重點規劃建設海洋電子資訊産業園、海工裝備設計研發中心。大鵬新區則重點規劃建設海洋生物産業園、海洋生物孵化基地、國家基因庫海洋生物分庫和深圳國際生物谷。

  為給海洋産業提速,深圳市每年安排2.5億的專項資金扶持。按照目標,到2015年,深圳海洋生産總值將達到1600億元,形成超100億元規模企業6—8家,超500億元的産業集群2—3個。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要達到3000億元,躋身國內海洋産業發展先鋒城市,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

  由此,深圳海洋産業開始真正“下海”。

  打造創新發展平臺

  深圳市深博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型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據介紹,目前,該公司已與深圳大學成立“深博泰—深大海洋生物技術聯合研發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高校建立“産學研” 合作平臺。

  2014年11月8日,深圳前海國際船艇交易中心揭牌。2014年11月22日舉行的深海資源開發與深圳海洋經濟發展高層研討會上,深圳官方透露,由清華大學聯合中興、中集等企業籌備的“深海海洋工程裝備配套試驗基地”項目已獲國家海洋局批復。而“深圳市海洋新興高科技産業促進會、“深圳市海洋産業發展産學研聯盟”的成立,使得深圳海洋産業圈的凝聚效應更加明顯。

  應該説,深圳海洋産業的各類創新載體正在形成。“發展深圳海洋産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建設多種創新載體。”深圳經信委的人士説。

  在技術創新方面,深圳《規劃》提出海洋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以上,新建2—3個海洋基礎研究平臺、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平臺,建設1—2個國家級海洋研發基地。據統計,2013年深圳市區域示範專項項目承擔企業取得創新技術成果達18項。

  據深圳市經信委介紹,深圳還將建立海洋三維立體資訊網路平臺和海洋資訊服務平臺的大數據服務平臺。同時,協同創新發展已成為深圳海洋産業的一大特色。深圳8個區域示範項目和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中山大學、南海海洋所等科研單位建立了協同合作團隊。為加強深港合作,深圳和香港共同建設深港海洋大都會。深莞、深惠、深珠在海洋産業方面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在國際合作方面,深圳積極與新加坡、日本、北美、歐洲等國家地區在海洋資訊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開展科技合作,設立深圳海洋國際交流中心。

  “目前深圳已形成一批年營業額百億級的涉海核心企業。”深圳經信委人士告訴記者,研祥智慧、邦彥資訊、招商重工、中集集團、華僑城、健康元藥業、朗誠實業等一批企業已構成了深圳的“藍色企業方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