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奇:算好海綿城市這本經濟賬
- 發佈時間:2015-02-13 18:30:01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水利部正式啟動2015年中央財政支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要求試點城市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應達到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要求。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3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目前,試點申報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對於海綿城市建設,大多數城市還處於摸索階段——究竟該如何建設,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
任何地方都可建海綿城市
儘管學校已經放假,李俊奇和他的研究團隊卻仍在緊張地工作,從技術研發到政策設計,從規劃到建設,從灰色基礎設施到綠色基礎設施,從雨水資源化到徑流減排、內澇控制等,開展了大量與雨水和水環境相關的研究與實踐。
什麼樣的城市適合建設海綿城市?
這個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李俊奇眼裏,卻是個偽命題。
“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建海綿城市!”他説。
據李俊奇介紹,“海綿城市”只是一個形象的説法,其核心內容“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最初由美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並在國際上迅速推廣,李俊奇和他的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也進行了近20年的不斷研究和探索,尋求適用於中國的建設方式。
李俊奇告訴記者,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提出,最初強調的是從源頭控制徑流,但隨著低影響開發理念和技術的發展,加上我國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城市內澇、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用地緊張等突出問題,因此在我國,低影響開發的含義已延伸至源頭、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也就是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採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文迴圈,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此前,國內部分城市已自行開展了試點,經過多年的實踐,有的已較為成熟。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適用於任何土壤和氣候條件,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城市還是農村,黃土高坡還是沿海城市,都可以建設。但針對每個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點,可以各有側重。比如在西部某些乾旱地區,雨水幾乎是唯一的水源,應以雨水回收利用為主;在太湖等區域,則應以污染控制為主;在山區則應以控制水土流失為主;而在泉城濟南,面對地下水乾涸的現狀,可能需要多種目標的組合,既需要雨水下滲、回收利用,也需要考慮內澇控制和污染控制。
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也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分別制定建設方案。以北京為例,在亦莊經濟開發區大片低窪區域可以以內澇控制為主,而在重要水系匯流範圍內,則應以污染控制為主,舊城區則應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為主。各地可以針對本地實際,尋求最適合的規劃目標和建設方案,讓建設投入更有針對性。
要算好成本效益賬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包括三個方面,即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以及低影響開發,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社會效益毋庸置疑。
而談到經濟效益,目前社會上很多誤區,認為建設成本過高,投入産出比不高,部分地區還處於觀望態度。
對此,李俊奇笑了笑,“這要看怎麼算賬了。”僅從節約水量帶來的經濟效益來講,投入似乎是不合算的。從水量來看,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年降水量約600毫米,每年流失的雨水超過10億立方米,而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年均受水達10.5億立方米。如能將流失的雨水收集起來回收利用,必將在一定程度緩解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從生態角度,很多地方地下水年年下降,卻得不到及時補充,最後枯竭。這種生態的損失幾乎是不可逆的,想要修復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從治污角度,目前的雨水都是一排了事,帶著各種污染物直接流入江河湖海,雨水、管道、河道,越往後治污成本越高。海綿城市的建設則是將治污的環節前移,從雨水收集的源頭開始控制,能大大節約治污成本。從防澇角度,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造成城市內澇,引發了部分山區泥石流等災害,造成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其中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經濟損失116.4億元。海綿城市的建設,加強蓄水功能,將極大緩解內澇問題。
需要算的不光是效益賬,還有成本賬。此次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包括城市水系統、城市園林綠地、市政道路、綠色建築小區等,優先鼓勵舊城改造項目。李俊奇表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理念既適用於建成區改造,也適用於新城區的建設,在城區的建設中若能在最初規劃階段將這一思想融入到建設過程中,其成本就可大大降低,甚至比傳統的以“灰色基礎設施”為主的做法更節省成本,相對舊城區改造成本更低。舊城區改造可以跟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綠色建築改建、“合改分”、景觀提升和道路改造等項目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建設時序,一方面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減少動土建設給公眾帶來的不便。這些年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綠色基礎設施”“地下基礎設施”方面的欠賬太多,必須先解決遺留問題。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也有相當多改建項目。他同時也表示,舊城改造的難度較大,要改什麼,到底建到什麼程度,老百姓能否接受,這些都需要決策者全面考慮詳細規劃,確定最適合的改造路線。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在新建項目中採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理念勢在必行。對此,李俊奇表示,隨著這些年學術界和媒體的不斷呼籲和宣傳,從“十一五”末開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理念漸漸為大家接受,現在已寫入國家標準,如果新建項目達不到標準要求,將無法通過規劃審批、施工圖審查和施工驗收。在他看來,新建項目和舊城改造同時採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理念,雙管齊下,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國海綿城市建設一定會取得較大成就。
李俊奇同時強調,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順應自然,目前很多河道枯竭正是因為排水行泄的方向反了,量也減少了,因此規劃一定要按照地表水自然的流向設計,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用財政杠桿撬開建設熱情
“國家的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卻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談到中央財政的專項補助,李俊奇算了一筆賬,從全國大部分城市來看,要達到試點城市申報的“15平方公里滿足指南提出的標準要求”,一般需要數十億元投入,僅靠中央財政支援的十幾億元遠遠不夠,必須引入社會資本。因此在此次試點中鼓勵各地創新投融資模式,對採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補助基數獎勵10%。
對此,李俊奇表示,海綿城市承載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態環境等職能多數帶有公用事業性質,不具有盈利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需要決策者不斷探索創新。從目前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有幾種方式可供參考,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將城市建設和雨水控制利用項目捆綁在一起,委託企業進行建設維護,政府通過後期運營資金轉給企業。二是可以委託房地産商先對污染進行治理,然後將治理後的土地以優惠的價格給開發商。三是通過政策優惠,比如通過承諾給予對方某一類盈利項目的代理權等,從其他途徑給予優惠,從而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探索,創造雙贏的投融資模式。”他説。
在李俊奇看來,中央財政現在採取的先確定試點城市再予以補助的方法,雖然在試點階段能讓財政資金的投入更有針對性,但沒有申報成功的城市可能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尷尬情景。他建議在下一階段的試點中可採取後補助方式,即先確立一個建設標準,鼓勵各個城市開展建設,待建設完成後予以評審驗收,對建設達標的給予補助和獎勵,這樣一來,將能大大增加建設海綿城市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海綿城市在國內的迅速推廣。各地可結合這次申報,探索針對項目和區域的包括後補助在內的多種激勵方式,探索雨水排放收費與減免等約束制度。只有制定了完善的、穩定的制度與政策,才能使海綿城市建設持續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