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再見,大洋一號

  • 發佈時間:2015-02-12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35天第二航段的海上生活于2月8日告一段落,當大家深一腳淺一腳走在平坦的陸地上感覺有些“暈地”時,回頭望望身後剛剛靠港的“大洋一號”,心中竟有些許不捨。這艘白色的大船承載著多少人的科學夢、海洋夢,這麼多年它迎來一批批帶著夢想和創新的客人,送走一批批帶著樣品和成果的專家。

  對這樣一個我國自己的深海大洋研究平臺,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們充滿感情。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碩士生羅安説,課題組三分之二的同學都申請參加這次大洋科考,最終只有3個人獲得了上船的機會。“我們學地質的野外考察是必修課,可是深海的地形地貌到底是什麼樣子,以前只在文獻裏看到,來參加科考能夠實地看到我們研究的內容,是很難得的機會。而且能夠取到研究需要的樣品,也能了解獲取這些樣品的方法和途徑。以前只知道一些樣品是電視抓鬥取的,有些是中深鑽取的,但是到底是怎麼取上來的,只有在現場參與了才知道。”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李端在第一、二航段負責船上的重力、磁力儀數據處理。“我們做地球物理研究,最大的特點是用數據説話。”李端告訴記者,重力變化量能夠反映地球密度差異,可以幫助科學家劃分不同的地質構造。相對陸地而言,我國遠洋重力資料的收集和研究都很少,“有‘大洋一號’這個平臺,就可以有載體把重力儀帶到大洋深處,讓科研工作者獲取第一手資料成為可能。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海洋重力研究,這給我們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李端希望自己以前的陸地重力研究能夠為海洋重力研究提供經驗,並在海洋上對以前的研究方法進行檢驗和完善。

  中國海洋大學孫曉霞老師説,國際海洋組織也會有一些類似“深海鑽探計劃”這樣的項目,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申請上船去做研究,但機會很少,而且必須按照對方的項目要求,科學家的自由度非常小。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碩士生胡茂康很珍惜這次上“大洋一號”的機會。“對我來説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取樣時我們看到很多以前在教科書上從沒見過的岩石樣品、礦物樣品。”導師蘇新告訴他們“這些樣品比黃金還要珍貴”。如果沒有“大洋一號”,我們完全沒有辦法進行遠洋海洋地質研究。

  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學家李懷明説:“印度洋之前研究很少,超慢速擴張洋中脊在國際上也是研究薄弱的區域。大洋航次為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有專門的科考船讓我們來這裡做研究,能有這麼好的條件,對科學家來説是想像不到的。”他介紹説,這些年我國在深海研究的論文數量品質都有大幅提升。2013年同濟大學周懷陽老師對西南印度洋熱液區的研究文章還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與一次次大洋航次的科考是分不開的。

  再見,大洋,再見,大洋一號。一個航段剛剛結束,另一個航段即將起航。神秘的深海大洋還有太多科學秘密等待發現。“大洋一號”一路平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