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質事件折射日本應對危機思路變化
- 發佈時間:2015-02-10 01:31:3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眾議院全體會議2月5日通過譴責決議,對極端組織殺害日本人質一事表示強烈譴責,稱“極其卑劣”。實則,日本國民在海外遭到恐怖組織綁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同幾十年前相比,日本政府應對人質危機的思路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977年9月28日,日本航空472號班機從印度孟買起飛後不久,被5名“赤軍”恐怖組織成員劫持到孟加拉國達卡,機上旅客和機組人員均成為人質。劫機者要求日本政府交付600萬美元的贖金並釋放被監禁的恐怖分子。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宣佈同意劫機者的要求,強調“人的生命大於地球”的原則,人質得以解救。日本政府的作為,確保了人質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國內外的肯定。
然而在2004年的伊拉克人質事件中,日本政府態度迥異於當年。2004年10月,一位名叫香田證生的日本青年在伊拉克被“統一聖戰”組織綁架。該組織要求日本當局在48小時內把600人規模的自衛隊伊拉剋復興支援群從薩瑪沃撤離,但遭到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拒絕。之後,香田被該組織處死。
從湯川、後藤遇害事件來看,安倍政府的應對思路和十年前的小泉政府並無差別。安倍不但拒絕支付贖金,還承諾向與“伊斯蘭國”開戰的國家提供2億美元援助。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無疑加速了事態的惡化,把人質推向了死亡。
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裏,日本政府的態度發生180度大轉彎,從“人質安全第一”變成了“反恐第一”,主要原因有如下兩方面:
國際方面,在反恐戰爭中堅持追隨美國。“9·11”事件後,美國發起了以“消滅國際恐怖主義”為目標的全球性戰爭,恐怖主義成為美國及其盟友的頭號敵人。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日本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也經過了從妥協到強硬的“分水嶺”,緊隨美國絕不低頭的立場。2014年,美國拒絕了“伊斯蘭國”的要求,3名美國人質相繼遭到殺害。日本在人質危機中,如不和美國保持步調一致,而是公開同“伊斯蘭國”媾和,則是自亂陣腳,破壞了反恐同盟,只會使美國認為日本反恐立場不穩,對日産生不信任。最新消息透露,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布林肯將於12日至14日訪問日本,屆時也將與日本協商強化合作反恐。
本國方面,進一步突破“和平憲法”,發展海外軍力。即使在“人質安全第一”時期,日本仍然沒忘記借“恐”擴軍。472號班機事件後,警察廳隨即以“應對恐怖襲擊事件”為由成立了特種部隊。蘇東劇變後,國際戰略格局進入後冷戰時代,日本長期堅持的“專守防衛”政策也出現動搖,防禦性戰略開始向進攻性戰略轉變,“海外參與型”成為自衛隊建設目標。1992年,日本頒布《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合作法》,向柬埔寨派出600名自衛隊員,首次在世界軍事舞臺亮相。“9·11”事件後,日本迅速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武力攻擊事態法》和《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別措施法》,在海外的軍事行動不斷升級。2009年,日本又開始在東非國家吉布地建立軍事基地……“和平憲法”完全擋不住日本政府出兵海外的野心,早已成了徒有虛名的“門神”。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質的生命安全不會使日本政府放棄“走出去”的如意算盤。
可以説,人質危機給日本今後加大發展海外軍力打開了方便之門。歷史上,日本就曾多次以保護僑民為藉口,挑起戰事。從現狀來看,“執行海外任務”已升格為自衛隊的基本任務,未來自衛隊海外活動的制約減少、許可權增大,戰略機動能力和遠洋作戰能力的建設與發展不斷推進,是必然的趨勢。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